本篇文章1337字,读完约3分钟
新西兰最大的乳制品公司恒天然合作集团(Fonterra co-operative group)在中国投资三鹿奶粉一整年后,因三聚氰胺事件受挫。
恒天然已经决定是否继续在中国投资。"今年,我们计划在河北建两个新牧场."恒天然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菲利普特纳(Philip Turner)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家牧场将考虑合作投资,恒天然将是三原(600429)(600429.sh)的实际控制人,首创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农集团)举行了谈判,目前持有恒天然唐山汉沽牧场15%的股份。”
巧合的是,当外资乳制品公司宣布其在中国的再投资战略时,2008年的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再次流入国内市场。恒天然告诉早报记者,他们将完全控制管理权,避免犯下另一个大错误。
欢迎合作,但要完全掌控
目前,恒天然已经在河北省选择了几个新的牧场。根据该计划,最终的长期租赁协议将于2010年年中签署,牛奶生产将于2010年底开始。
为了确保运输、供应和管理,这两个牧场将位于恒天然于2007年建造的唐山汉沽牧场附近,形成“牧场集团”的格局。新建牧场占地约35公顷,引进奶牛约3300头。
特纳向《晨报》记者明确表示,他以开放的心态欢迎其他合作伙伴的投资,但前提是“恒天然必须拥有完整的管理和运营权,以确保质量。”在采访中,他多次强调这是选择伴侣的核心条件。
在三聚氰胺的阴霾还没有完全散去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份来自痛苦经历的声明。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中,恒天然受挫的原因之一是未能深入三鹿管理层,最终导致了一个重大失误,导致投资损失8.64亿元。
特纳透露,他目前正在与几个合作伙伴进行谈判,还将与唐山汉沽牧场的小股东首农集团进行讨论。
数据显示,2007年,恒天然和三鹿联合投资3000万美元建设唐山汉沽牧场,三鹿占15%的股份。三鹿破产后,这部分股份被拍卖。特纳昨日透露,这部分股份最终被首农集团收购。在此之前,此信息尚未公开。
继河北之后,恒天然表示,它还将选择在中国其他地区建设牧场。特纳分析称,尽管中国乳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但高质量鲜奶的供应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90%的中国乳制品企业使用当地的牛奶资源,三分之二的中国乳制品是由液态奶加工而成,而相关法规要求“还原奶”不应贴上鲜奶标签,这表明需求将会增加。
事实上,由于饲料成本上升和供求关系,自2009年8月以来,中国原料奶价格一直在上涨。
下一步是寻找生产和加工机会
随着牧场投资计划的出台,这家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商在中国再投资的路线图逐渐清晰。投资新牧场只是恒天然在中国新一轮投资计划的一部分。首先,恒天然于2009年8月恢复在中国销售自有品牌奶粉“安怡”和“安曼”。投资新的牧场是其时间表的第二栏。
特纳进一步透露,恒天然将在下一步努力寻找生产和加工方面的投资机会。尽管在三鹿投资失败的教训很大,恒天然仍然希望回到这个领域。
目前,恒天然自有品牌“安怡”和“安曼”均为100%进口。特纳说,“本地化”也可以考虑在未来在中国生产一些产品。
唐山汉沽牧场的利润给了他信心。特纳说,目前唐山汉沽牧场的奶牛数量已增加到近5800头,“正现金流已经实现”。然而,恒天然没有披露安义和安曼的销售数据,只是表明市场份额正在增加。
标题:恒天然在华重新投资 牧场或与首农合作欲谋控制权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3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