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76字,读完约3分钟

在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中,十大“重大政策”提出了未来10年人才工作的宏观措施。其中,与人才流动直接相关的有两大政策:一是实施引导人才流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的政策;落实促进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

打破藩篱 让人才“各得其所”

在创新人才规划纲要中的人才工作机制方面,许多地方也提到要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形成动态的流动机制,使人才结构合理。“至于人才流动,这是本规划纲要中人才发展操作层面的问题。大纲中有四句话: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人才自主择业。”参与人才规划纲要编制的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桂兆明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打破藩篱 让人才“各得其所”

使人才结构合理化是重要任务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杨伟民参与了人才规划纲要的编制,他说:“制定人才规划纲要的出发点是优化人才结构。”具体来说,除了促进人才流动和形成合理布局外,还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趋于同步。

打破藩篱 让人才“各得其所”

人才结构调整呼唤人才流动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参与了人才规划纲要的编制,他认为,目前中国的人才结构仍然不合理。例如,他说,农村地区拥有大学学历的中小学教师比例比城市低28% ~ 38%;农村地区每1000人中只有一名乡村医生。

打破藩篱 让人才“各得其所”

《人才规划纲要》序言中提到“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人才发展的体制性和体制性障碍没有消除”,这表明我国的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打破藩篱 让人才“各得其所”

杨伟民分析说,前段时间同时出现的“就业难”和“用工荒”的矛盾最直接地反映了人才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不匹配。我们的生产能力在这里,但人们不跟进。此外,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因为我们在那个地区没有生产能力,所以他没有工作。”杨伟民说。

打破藩篱 让人才“各得其所”

要使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优化人才流动机制至关重要。桂兆明引用了一组数据:从2000年到2006年,比较中东西部地区的人才外流和人才流入,东部地区净流入913万人,中部地区为4万人,西部地区为负13万人;西部地区的绝对流出量接近100万。这说明人才的流动不是很合理。

打破藩篱 让人才“各得其所”

杨伟民认为,经济和人口必须集中在少数地区。“任何国家都是如此。”。目前,人才主要流向东方。这只是因为东部的经济聚集区需要大量的人才。要解决中西部地区的人才短缺问题,这些地方必须创造一些吸引人才的条件。

打破藩篱 让人才“各得其所”

「将来,如果这些地区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可以发挥和创造人才的价值,人才也会流向本地。如果中西部地区有工作,虽然工资稍低,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就没有那么多的社会成本。经过比较,人们认为最好留在当地城市就业。这种趋势现在已经出现。”杨伟民表示,人才良性流动形成后,人才结构将相应优化。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打破藩篱 让人才“各得其所”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