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28字,读完约2分钟
中新网6月28日电据中国之声8时50分报道,曾四次担任光大集团董事长、最终成为中信集团最高领导人的孔丹依然信心十足,而热爱围棋的中信集团总经理常则在落地时保持冷静。这是最新一期《新世纪周刊——中信重新开始》的封面。中信集团的两位首脑并肩而立,中信集团的未来是什么?
一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在海外上市是雄心勃勃的,但另一方面,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多元化问题。《新世纪周刊》试图探索中信泰富危机后,孔丹和常将如何构建新的集团管控体系。在中信新棋局中,“整体海外上市”是什么样的棋子?中央电视台记者柴华采访了《新世纪周刊》助理编辑凌华为。
主持人:与加强中央企业主业的思路不同,中信集团一直以多元化投资为基本形式。2002年,中信提出了“金融控股集团”的宏伟计划,试图打造“中国的花旗”,但自此以后,就没有再走金融控股之路。发生了什么事?
凌华伟:2002年,时任《新世纪周刊》主编的胡舒立采访了时任中信集团董事长的王军,谈了他们对金融控股的宏伟构想。他们关于多样性的想法、结构和安排是领先的。然而,在随后几年的实践中,一方面,他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另一方面,当时他们选择成为金融控股集团的原因受到了时代的限制。在当时分业监管的框架下,如果金融业不是主体,可能就没有存在的合法性。
然而,在随后的几年里,中信集团的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上市,如中信证券和中信银行,这稀释了集团在中信证券的持股。没有100%的持股,就很难完全整合金融机构。孔丹在采访中介绍,他们在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在风险控制、统一it平台、开发跨产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整合并不顺利。王军还提到,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是平衡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已经转了一圈。
标题:《新世纪周刊》:经顽强努力 中信再出发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5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