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1字,读完约4分钟
企业“大到不能倒”扭曲了市场机制。为了避免这样的大企业倒闭,整个金融和经济体系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果这样的企业更少,中国的经济可能会更好。
企业“大到不能倒”,这实际上扭曲了市场机制。然而,这种现象在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中仍然存在。为了避免如此大的企业倒闭,整个金融或经济体系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事实上,这种理解只有在危机来临时才会触动我们。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再次意识到,一些金融机构确实“太大而不能倒”。一旦破产,将引发整个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的危机。
为了避免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崩溃,美国的整个金融和经济体系不得不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例如,美国财政部使用政府资金为其他大型金融机构补充资本,而美联储使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无限流动性,甚至直接从财政部筹集资金。尽管这种行为背离了“强势美元政策”,但它已经损害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然而,为了应对短期危机,美国政府暂时忽略了其长期利益。
另一个代价是大型金融机构行为的异化。对于投资者来说,公司未来的盈亏是不确定的,所以成为公司的股东就像参与一场游戏。对于具有中性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来说,“零和”游戏不值得参与。然而,当政府的救济义务变得“自然”时,公司的利润归自己所有,损失由政府承担,因此原来的“零和”游戏变得值得参与。因此,我们可以断言,给予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公司“大到不能倒”的地位,肯定会使其经营更加冒险。
有些疏离行为甚至严重到美国政府无法容忍的地步。以美国一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为例,接受政府援助的金融机构大幅增加了高管和员工的奖金,这与当前美国失业率升至两位数的背景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政府没有干预,但这一奇怪的现象已经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反思。
除了金融公司,“大到不能倒”的公司在美国很少见。新世纪以来(002280),美国政府允许安然、安达信等公司破产。然而,与美国相比,“大到不能倒”的中国企业不断涌现。同样,中国经济将不得不为太大而不能倒闭的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
首先,中国的国有银行虽然效率低下,但“大到不能倒”。就像美国政府在危机期间的选择一样,为了避免大银行的倒闭,中国也忽视了其长期利益。因此,政府不得不“暂时”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强化国有银行的市场垄断地位,减缓金融市场开放进程,限制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内民营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
由于“大到不能倒”,国有银行缺乏改革的动力。中国加入wto之初,银行业的开放条款短暂地推动了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此外,缓慢的改革“迫使”银行业不要过快开放。2008年底取消信贷规模控制后,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位一体的扩张冲动再次释放,国有银行的行为又回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必须重新开始,比如恢复信贷规模控制。
其次,在过去几年,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从银行和股票市场获得了大量资金,并将自己的命运与银行、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大到不能倒”。一旦大型房地产开发商破产,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银行提供的住房开发贷款将成为不良贷款,股价和房价也可能迅速下跌,房价迅速下跌可能导致持有抵押贷款的买家出现战略性违约。这些连锁反应可能会引发中国版的“次贷危机”。
现在他们“大到不能倒”,这些房地产开发商已经获得了“强制”经济政策的力量。也就是说,即使政府出台了抑制房价的政策,或者政府已经开始回收囤积的土地,大型房地产开发商仍然敢于通过竞标推高土地价格。通过这种高风险的商业行为,“大到不能倒”的房地产开发商将把其他开发商挤出这个市场。
第三,三聚氰胺事件及其后续处理结果表明,中国许多乳品企业也获得了“大到不能倒”的地位。出于保护当地乳制品行业和奶农以及当地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的原因,对乳制品行业的保护导致了对乳制品质量的“软约束”,从而导致了含三聚氰胺产品的“卷土重来”。
当然,“太大而不能倒”的行业和企业可以继续存在。我仍然不知道名单最终会有多长。但我们能知道的是,如果这个清单更短,中国的经济将会更好。(作者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和经济学博士)
标题:关注企业“大得不能倒闭”的经济代价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