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0字,读完约4分钟
2010年,另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出现在今年——在经历了辉煌和反思之后,中国经济开始向新的方向发展,而前进的起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978年,我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从农村向城市重新分配和调整资源,“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确立了“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战略。全国上下一盘棋,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形成。然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种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其弊端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改革派和维护者已经争论了几年,始于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结束了这场争论。
如今,“改变”是政府和公众的共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年的第一个关键词。但是,在确定大方向的同时,我们也担心地看到,人们的认识在思想界和实践界都是肤浅的、混乱的,“为什么要变”、“怎样变”、“变化的最终目的”等问题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口号变”、“思辨变”也屡见不鲜。
为了理清思路,更好地指导实践,我们邀请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金融研究所常务副院长陈学彬教授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为读者和决策者提供一种新的理解方式。
出口通向“最危险的时刻”
《国际金融新闻》:“今年,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已经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年乃至今后几年的重中之重。我想问的是,这次国家行动的考虑是什么?
陈学彬: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了低工资、高就业的体制;低消耗、高积累;高经济增长和低福利增长;高贸易和资本盈余、高外汇储备、高资源消耗和高环境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然而,这一模式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地步,特别是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带来的后续反应,使得这一模式不可持续。
为了有效应对危机,中国积极调整和实施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使经济停止下滑,迅速反弹,率先走出世界底部。然而,限制中国产品出口的潜在产能过剩、经济结构失衡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更加严重。未来几十年,中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要深刻反思现有模式,采取新的思路和策略,实现根本性转变。
国际金融新闻:2009年,国家加快利用扩大内需来弥补严重受损的出口,如推出家电“折价”和“汽车下乡”等措施。
陈学彬:这些是临时措施。但是,从出口导向到内需导向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大家的认识还不够,还存在很多偏差。现在更一致的是,由于贸易争端和外国制裁,没有办法出口,所以有必要改变。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过去的模式本身有缺点,我们对这些缺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就像现在,一方面国家大力提倡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却拼命采取出口退税等具体措施来促进出口,这不利于经济发展模式的真正转变。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模式并没有带来人们生活的同步增长。数据可以解释这个问题:2009年,与1978年相比,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6.9倍,年均增长率为9.76%,成为同期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2009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总额相当于49,090亿美元,接近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50,849亿美元。然而,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7.6倍。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后,实际涨幅仅为7.95倍和7.61倍。这表明,如果不改变现有的模式,它可能成为未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障碍。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标题:重塑发展模式 共富当为基石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8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