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8字,读完约3分钟
“我的负担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带着我的脸在人群中徘徊...我有很多欲望,我的薪水很少...难道对老人来说,我的生活一直都不差吗?”郑志华在他的歌曲中表达了中产阶级的渴望与无奈、失落与纠结。
最近,围绕《中产阶级家庭幸福白皮书》的发表,关于中产阶级的各种话题再次被提出:我们如何定义中国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中国的中产阶级拥有一定的财富和理想的职业,却被“奴隶时代”的枷锁所束缚,如房奴、车奴、童奴和卡奴,富裕生活的“幸福”无法弥补他们内心的缺失。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中国的中产阶级应该去哪里?
中国人对“中产阶级”的认同度很低,大多数人只是“貌似中产阶级”
谁是中产阶级?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军。他说,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有三个标准来定义中产阶级。第一个标准是收入和财产。第二个标准是职业,包括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中小企业主、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是自我认同和归属感。
但是,这三个标准是比较宽泛的,比如财产的数量,年收入是6万以上还是10万以上?没有严格的数字。职业之间有特定的分层,与那些职业不一致,但都是中产阶级。至于自我认同,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标准。在印度,拥有小资产的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他们的认同感很高,所以70%到80%的人是中产阶级。但是中国不同。中国人自我认同感低,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中产阶级身份。
根据最近的调查数据,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已经达到23%左右,但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是“表面上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生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在2005年前在一线城市买了房子,那么今天,升值后的资产可以被视为中产阶级。但事实上,他负债累累。如今,很多人的抵押贷款很高,他们通常要支付收入的50% ~ 60%来偿还抵押贷款,在这里还债,在那里相应地减少其他消费,所以生活质量不高。所以我们只能说他们是“表面上的中产阶级”。当然,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国家只有中产阶级是主要人口,约占60%以上,而且社会结构是合理的,但我们仍然达不到这个标准。
当你得到800元的时候比当你每月得到1万元的时候更快乐。
有了房子、孩子和汽车后,有些人开始怀念“800元的幸福生活”。
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毕业时,我只有800元的收入,但我住在宿舍里,在食堂里吃了三个菜和一碗两块钱的汤,偶尔骑自行车在城市里闲逛,偶然发现一些绝版的唱片。我觉得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这样。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他的事业突飞猛进,月薪很快超过1万元。然后,他的年薪继续上升,现在他已经越过了50万元的水平线。但是他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我买了一栋300平方米的“豪宅”,花了数百万买了一辆名车。因为升职,他被派驻上海,但他的妻子和孩子住在广州,所以他不得不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他为自己计算了一个生活账户,比如抵押贷款、汽车维修、交通费用、娱乐……年薪为50万英镑。他发现自己的生活并不比“800元时期”更幸福,他的物质和社会地位仍然绰绰有余,但他稳定的生活幸福已经荡然无存。
一些网民看到了中产阶级的“伪幸福”:表面上,工资相对丰厚,但背后,他们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和风险预期。飞涨的房价,巨大的医疗费用和高失业率...总是威胁中产阶级看似体面的生活。
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中产月薪过万 却不如拿800元时幸福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9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