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1字,读完约4分钟
除了误解和神话,神秘的中国直接投资业务“华尔街最聪明的投资银行”在方法论上简单而严格。
温《全球企业家》记者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笔完美的交易:5月6日,医药公司海(002399)在创业板上市,发行价148元,创下a股历史新高。这不仅给海的财务总监李丽和他的妻子带来了“中国新首富”的光环,还使得海第三大股东高盛所持有的12.5%的股份账面价值达到近66亿元人民币——高盛在2007年9月入股时,仅投资491万美元。

考虑到在高盛入股合股之前已有五名投资者退出,而在高盛投资仅五个月之后,合股成为唯一一家向美国出口肝素钠的国内供应商,高盛对投资时机的把握非常完美。

或许太完美了,这样的交易必然会被舆论在放大镜下审视:首先,海是否是中国“唯一”经fda认证的肝素钠原料药生产企业值得怀疑,然后是对其2009年财务数据的查询。

“我们已经做了仔细的尽职调查。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我们相信海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行业,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高盛亚洲直接投资部常务董事、海董事许对《全球企业家》表示。

高盛的直接投资项目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中国掀起波澜了。2006年7月,在西部矿业(601168)a股上市的前一年,高盛从东风实业有限公司购买了西部矿业10%的股份,而作为转让方的东风实业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公司,是2003年西部矿业首次私募的九家投资者之一。由于高盛的股价明显低于其他股东的股价,高盛在禁售期结束后从其减持中获得了巨额利润(市场推测其减持幅度为1.5%)。

高盛中国不愿过多解释西方矿业投资,但业内人士告诉《全球企业家》(Global),高盛在西方矿业的股份是从一个“盈利的投资者”手中接管的,减持价格也接近目前该股11元左右的市场价格,其收益远非传言。“有几亿,这几乎是传闻中提到的回报率的20%。”

上述投资似乎符合高盛近年来的经典形象:低调的“赚钱机器”和伴随巨大成功而来的巨大争议。长期以来,在投资银行的名声之下,高盛在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业务非常神秘,其竞争对手对此知之甚少。“他们非常低调,这是他们擅长的地方。”瑞银(UBS)中国区主席李毅告诉《全球企业家》。

然而,其pe业务的巨大成功使得外界很难忽视它的存在。2009年,高盛直接投资部门的净收入达到11.7亿美元,在中国,这部分业务的利润远远超过其投资银行业务。据熟悉高盛的分析师称,高盛投资工行(601398)的收入超过了高盛在中国所有ipo项目的总和。2006年初,高盛以25.8亿美元购买了工行6.05%的股份,成为其最大的单一投资。根据高盛2009年的财务报告,截至2009年底,高盛及其管理的基金持有的股票价值为81.1亿美元,高盛此前出售了近20%的股票。

毫无疑问,高盛为任何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寻找黄金的pe设定了一个不可逾越的基准。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高盛(Goldman Sachs)在中国的私募股权业务的核心成功公式出奇地简单:你从巴菲特在神话的投资中学到的一切价值投资,在许多情况下也适用于高盛在中国的直接投资项目。

“我们有严格的投资原则。”高盛(Goldman Sachs)亚洲区负责直接投资业务的董事总经理吴安在接受《环球企业家》(Global)独家采访时表示:“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可能会错过一些好项目,但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带来最好的结果。”高盛的绝大多数直接投资部门在过去24年里都取得了成功,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高盛的价值机器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07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