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89字,读完约2分钟

根据《上市公司税负清单》近日发布的数据,992家国有企业的平均税负仅为10%,而同期民营企业的平均税负高达24%,比国有企业高出14个百分点。

在中国当前的发展进程中,国有企业制度的缺陷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制度歧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在市场准入、行政许可和资本支持方面,私营企业尤其被视为“小妻子”,尽管它们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新活力。《税负清单》一经公布,社会各界纷纷质疑:国有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垄断市场,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他们为什么会成为“纳税人”?

“上市公司税负榜”歪打正着

作者也有这样的疑问。但抛开感性直觉,进行理性分析后,我认为这次调查的数据是有争议的。

首先,统计数据仅限于所得税,这被怀疑是片面的。由于是在“上市公司税负清单”的标题下,因此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的总体税负进行全面的统计,进而得出合理的结论。然而,本次调查使用的是“所得税负担”而不是“税收负担”,这是一个典型的概念置换。

“上市公司税负榜”歪打正着

我们应该知道,在我国的税收结构中,以2008年为例,企业所得税的累计收入为11173.05亿元,仅占总税收的20.61%(据经济新闻社报道)。由于只有五分之一而不是全部,这个结论自然难以令人信服。

“上市公司税负榜”歪打正着

其次,未发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使用第三季度数据代替年度数据,这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因此,这份“上市公司税负清单”是一份值得怀疑的半成品,是一支偏离目标的箭。然而,这支偏离目标的箭正好符合公众对经济发展的判断:是时候改变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了。

“上市公司税负榜”歪打正着

疑问归疑问,而公众对清单背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公平税负和发展环境的关注,值得政府部门深思。税收可以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或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具有杠杆和指南针的功能。公共当局应该从人民的关切中看到改革的热点和动力,并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

“上市公司税负榜”歪打正着

4月6日,《中国商报》报道称,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日前指出,一个优秀的央企应该拥有至少20年的技术或产品储备,但现在几乎没有央企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这或许是中国国企目前的一个缩影?因此,虽然“上市公司税负清单”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它所反映的改革要求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标题:“上市公司税负榜”歪打正着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