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64字,读完约3分钟

自2007年以来的三年里,金融企业的薪酬一直是两会的焦点。 从2007年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的年薪纠纷超过6000万元,到2008年初财政部停止股票增值权计划,再到2009年发布280万元的涨停令。财政部作为国有金融资产的财务监管机构,正试图为国有金融企业的薪酬制定标准。

金融企业高管限薪两难

2009年底,财政部下发文件,对金融类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进行细化,涵盖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率等指标,并按照银行、证券、保险、综合进行分类评价,强调效率优先。

金融企业高管限薪两难

财政部希望为组织部门在现有系统内评估和评价财务主管的绩效提供量化依据。

为了强调效率优先,财政部希望金融机构不要盲目搞大规模,告别“有水就加水,有水就加面”的做法,规模大的时候向国家要资金,不要迷信“大到不能倒”,而要让商业模式与风险管控能力相匹配。

金融企业高管限薪两难

但这并不容易。可以预计,在两到三年内,中资金融机构的表现,如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仍将明显绽放,不良资产的乌云尚未真正出现。

在过去的几年里,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先后完成了金融重组、股权改革和上市,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市值全球最大的银行。

金融企业高管限薪两难

由于中国利率管制下的高利差环境和经济上行周期,以及治理结构和管控水平的提高,中国银行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业绩可观。

与此同时,上市银行借此机会逐步向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靠拢,所有员工都提高了工资。许多保险公司和银行实施了股票增值权计划。

2008年初,直到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申请减免这部分收入的税收,财政部才震惊地停止了所有上市国有金融企业的股权和期权计划。

此前,国有上市金融机构在财务报告中谈到高管薪酬时,往往含糊不清,被业内人士质疑为“不吃大锅饭,也吃大锅饭”。

另一方面,这些上市国有银行仍然具有很强的内部行政色彩,尤其是非市场的高管选拔机制,这种机制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

分析人士指出,这些银行的高管仍处于党管干部的序列中,在体制内仍享有许多福利,可以根据市场化水平大幅提高工资,但几乎没有因业绩而离职的风险,他们几乎不需要为大规模的不良资产负责,这种不良资产可以说是旱涝灾害,“连行长都不相信。”

金融企业高管限薪两难

银行也有自己的困难。在同一家银行,系统中高管的年薪超过100万元,而市场聘用的个人高管的年薪超过1000万元。

与国有银行巨大的资源控制权相比,这种差距也让投资者担心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是否会产生新的道德风险。

“关键是,哪些取决于政策条件和宏观经济增长,哪些是由公司管理和控制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好处,如何量化?”一位金融专家说。

标题:金融企业高管限薪两难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2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