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7字,读完约4分钟
近年来,国有资本进入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势头越来越猛。在132家央企中,80家已经进入房地产行业,16家主要从事房地产,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20%。“国有企业”引发了房地产行业的“地震”;煤炭、钢铁、民航和乳制品行业的国有企业对私营企业的收购也在增加。在一般竞争性行业中,“民族进步与民间退却”的国有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这种趋势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方向背道而驰。(《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第5期)
去年以来,在“国进民退”的背景下,一些国有垄断企业——电信、石油、矿产等。——不再满足于行业上游的垄断地位,而是在一般竞争性行业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9年6月26日,中电集团下属企业以19.6亿元赢得北京“奥运村和奥运乡”地块。仅4天之后,中化集团下属企业就以40.6亿元的天价抢走了“屈光路15号”地块,成为自北京实行招投标、拍卖和挂牌制度以来的“土地大王”。
与此同时,垄断性大型国有企业在一般竞争性行业也取得长足进步的消息不断传出。私营企业被国有企业收购和重组的案例经常上演。例如,中粮集团收购了蒙牛乳业。事实上,中粮集团一直觊觎蒙牛,但蒙牛当时正在崛起,牛根生拒绝了中粮集团伸出的橄榄枝。然而,蒙牛去年遭遇了财务困境,中粮集团借此机会拿下了蒙牛。
人们已经注意到“民族进与民间退”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在资本贷款这个关键问题上缺乏担保。金融危机下的企业普遍资金短缺,获得银行金融支持就等于注入新鲜血液。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在对民营企业实施并购时,似乎是在利用他人的危险。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民航业先后上演了“民族进步、民退”的大戏,但现在是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大戏。
目前,国有企业不仅满足于垄断行业的吃饱喝足,还依靠政策、资金、资源和规模优势向更具竞争力的行业扩张,严格防止非公有制企业突破壁垒进入垄断行业。目前,“国进民退”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在关键的资本贷款问题上得不到保证。金融危机下的企业普遍资金短缺,获得银行金融支持就等于注入新鲜血液。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实施民营企业并购时,似乎利用了人们的危险。
国有企业的利益并不是自然而然地等同于国家利益,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有追求自己特殊利益的强烈愿望。此外,国有企业拥有巨大的政治优势,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然而,风险在于,一旦监管失败,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不言而喻。最大的受害者将是所有公民的福利。国有企业,因为他们太强大,往往不需要考虑消费者主权,可以唯利是图。
事实上,参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没有做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国有企业主要控制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重点领域。例如,国防、电网、燃气网、水网、公路网、城市基础设施等非一般竞争性行业。政府管理部门应将有限的国有资产投资于与民生相关的非竞争性行业。如果将大量有限的国有资产投资于一般竞争性行业,不仅会导致国有资产投资领域的投资不足,还会与民间资本争夺利润,形成垄断,损害民生。
致公党中央经济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潘伟尔在《中国经济周刊》发表的《限制国有资产进入竞争性行业》中指出,国家应明确界定哪些行业属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哪些行业属于垄断性行业,以此来确定投资性行业以及国有资产与非国有资产和民间资本的界限。特别是要限制国有资产进入住宅用地、矿产资源开发等能源资源开发的上游领域,将有限的国有资产投资于国防、教育、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民生产业,以及电网、燃气网、公路网等产业链的下游领域。
潘伟尔的建议能否被政府管理部门接受和采纳还不得而知,但他的建议切中要害,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各负其责,国有企业应该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所以他们不能利用自己的雄厚财力去抢走所有不该涉足的竞争性行业。当然,要求国有企业不要涉足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这些行业,肯定会损害一些既得利益,阻力不难想象。
然而,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国有企业将继续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咄咄逼人。这将不可避免地损害人民的福祉。好消息是,1月25日,SASAC下发通知,要求中央企业从今年起全面进行非主营酒店的拆分和重组。中央企业下辖2000多家酒店企业,资产高达数千亿元。今后,未经SASAC批准,不以酒店为主营业务的中央企业不得投资新建经营性酒店。
标题:国企涉足竞争性行业是不务正业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3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