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3字,读完约3分钟
一份书面声明使得方化纺织(600273)(600273.sh)新能源电池的技术路线更加模糊。
6月8日,原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常博士传真至纺织,对纺织的子公司江苏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的技术合作协议提出质疑。
常说,他从2007年初到2009年底一直从事磷酸铁锂材料的水热合成,所开发的合成工艺目前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我掌握了这项技术的所有关键点。”
然而,常本人并未参与上海交通大学与江苏的合作。相反,他的前合作伙伴、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孔与江苏签署了一份项目研发协议,合作目标为800万元人民币。
“鉴于孔教授并不精通水热合成技术制备高性能磷酸铁锂材料,我们提请您注意本合作协议成功的可能性。”常在发给纺织的传真中说。
6月10日下午,记者前往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孔教授核实此事,但孔教授本人拒绝。
6月11日,纺织秘书长韩一民没有回复常的上述声明,拒绝了记者的电话和书面采访要求。
谁真正掌握了这项技术?
5月17日,方化纺织向本报报道,“方化纺织的迷雾笼罩着‘新价值’,你为什么要花大价钱举办一个团?”,回答了其技术路线的问题,称“田丽已经建立了一个核心技术团队。在此基础上,为了寻求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提高田丽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经过充分沟通,决定与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
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水热合成和中试生产;改性天然石墨阳极材料的合成及中试:其他高能量/高功率密度阳极材料的研发;R&D和各种电解质配方的生产,以及新功能电解质的研发;汽车用磷酸铁锂电池及其系统集成技术。
然而,阴极材料在其整个技术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很多国内公司都可以做负极材料,但正极材料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公司购买的。”常告诉记者。
常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留校担任副教授。
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他被分配到日本材料研究所作为访问研究员。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选修课上,他被亲自介绍为“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相关研究工作”。他的研究领域是稀土发光材料和新型锂离子能源材料。
常告诉记者,自2007年以来,他主要从事水热合成磷酸铁锂材料。在此期间,他曾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孔教授合作,但孔教授主要为他提供研究设备。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孔教授没有提出过建设性的研究建议,也从未参与过具体的研究和讨论,在磷酸铁锂材料的合成方面也没有任何研究背景。”常在发给纺织的传真中说。
然而,从那以后,孔教授和常之间产生了分歧,他们的合作于2010年初结束。
“孔教授通过一些异常的方法获得了我研究的相关数据,包括一些配方成分、xrd谱线、sem/tem照片、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等。他通过这些数据与贵公司签署了这些协议。”常在发给纺织的传真中说。
记者在上海交通大学网站上查阅孔教授的简历,发现他的研究方向是“纳米结构的仿生制备、纳米结构的操控与测量以及在生物、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应用研究”。
常同时表示,“我已经就孔教授从贵公司获得的项目与他达成了经济协议,我将据此向对方提出相关的权利主张”,并“请贵公司考虑江苏卷入经济纠纷的可能性”。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华芳纺织深陷技术纠纷 新能源电池技术路径再调查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4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