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10字,读完约1分钟
刘易斯转折点,即从剩余劳动力向短缺劳动力的转折点,意味着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并最终枯竭。它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的。如图所示,横轴代表劳动力供给,纵轴代表工资水平。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随着ad1向右移动到ad3,它到达了劳动力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转折点。过去,农民工的供给超过了需求。随着特定背景因素的变化,如果不提高工资,就不会招到人,导致农民工短缺。
刘易斯转折点与人口红利的关系
与“刘易斯转折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数量的增加所形成的廉价劳动力,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廉价的要素价格。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很明显。“刘易斯转折点”和“人口红利”之间似乎存在正相关关系。前者的出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前兆。目前,我们面临的“拐点”更多的是指“初级劳动力”领域,与之相对应的是,以技师和技师为代表的“中级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本科以上“高级劳动力”数量在增加,但质量不容乐观),这进一步加剧了未来发展的风险。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刘易斯拐点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4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