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32字,读完约9分钟

跨境管理成功的本质和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整合资源,选择合适的人员,投入合适的成本,建立合理的制度和机制,创造优秀的文化

平安投资SDB的消息公布后,我们在网上与网友进行了交流。一位网民问了两个问题:“保险能经营好银行吗?银行和保险非常不同。用保险文化和方法管理银行是否不合适?”我很理解他为什么有这些想法。这确实代表了许多投资者对平安能否成功进行综合融资的疑虑。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过去,金融界有一句话:“银行躺着吃,证券吃,保险跑着吃。”银行提供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选择在银行;证券提供选择性的目标产品,选择在证券和客户之间;保险为未来需求提供产品,选择权在客户。因此,银行习惯于等待客户上门,保险习惯于主动上门,而证券则介于两者之间。这是人们过去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普遍看法,这是由其长期以来的行业特点所形成的。因此,在很多人眼里,保险、银行和证券的业务模式、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是完全不同的。无论是让“跑的人”躺下来吃饭,还是让“躺的人”到处跑顾客,这种跨国经营和文化是没有联系的。银行或证券不能通过保险方式运作,也不能由银行运作。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然而,近10年来,在中国,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服务理念的转变,不同行业的传统商业模式也在迅速变化,三大行业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和接近。在海外,即使是历史悠久的老牌金融机构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也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引进保险销售模式和业务理念,招聘保险专业人员,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客户服务理念和业务模式。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银行、保险和证券都是服务行业,不分尊卑。他们经营的最大目的是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方便顾客。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商业规则,但没有哪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是永恒的,客户的服务理念和方法最终是一致的。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错误的前提

从世界上近百年来一体化金融的成功案例中不难发现,一体化金融运作内部没有冲突,内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但却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和竞争力。无论是从保险到综合金融,还是从银行业到综合金融,都是如此。在此与您分享一些个人观点: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保险业能经营一家好银行吗?

首先,保险能否经营银行的问题是以经营保险的人应该被用来经营银行,而非专业的人应该被用来做专业的事情为前提的,“行业中有专业化”,所以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现代管理科学。但实际上,平安在探索综合管理的过程中一直强调专业发展,并没有让保险专业人士来管理银行业务,而是用最优秀、最有经验的银行专家来管理银行。理查德先生,现任平安银行行长,在花旗集团工作超过20年,曾担任花旗集团韩国区总经理;副总裁阿里经纪人和何也来自花旗银行;执行副总裁陈伟是招商银行前副行长。我们还拥有来自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等银行的资深专业人士,形成了一个融合海外、国内其他银行和原银行人才的管理架构。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除了专业人才之外,近年来,所有非保险业务,无论是银行、证券还是信托,都坚持专业化经营的理念,按照各自行业的法律法规运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其次,平安集团不是一家保险公司。平安采取“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以金融为主营业务,不经营特定业务,只控股保险、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等子公司,代表股东管理和分配资本,行使监管职责。平安集团注重明确方向,制定规则,履行筹资、战略规划、合规监管、品牌管理、整体协调五大核心职能,形成集团与子公司的协同效应,提升公司价值。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第三,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世界上有很多集团都是从保险开始的,所有这些都可以让银行变得非常好。荷兰国际集团于1845年在荷兰海牙成立。1963年,它的触角通过合并从保险延伸到银行。1991年与荷兰第三大银行nmb邮政银行集团合并后,为银行业的全球布局奠定了基础。目前,ing银行业务做得非常好。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第四,从我们自己的实践来看。平安确实形成了行业领先的保险品牌,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在行业中排名第二,在养老市场中排名第一。事实上,我们的非保险业务做得很好,证券投资银行业务也达到了行业前三名。虽然我们在银行的时间不长,但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我们已经把一个五级银行变成了二级银行。在个别城市的信用卡中,一些重要指标已经在行业中取得了第一和第二的位置。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毫无疑问,平安集团已经进入银行业,平安银行可以分享平安集团20年来形成的优势资源,可以分享近5000万个巨大的个人客户、3000多个销售组织网络和200多万个集团客户。在统一的品牌下,我们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客户的信任,比其他任何银行都更具竞争力,这也是平安银行的独特优势。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因此,“保险能否经营银行”是一个不能称之为问题的问题,无论是假设、和平的现实,还是成功企业的经验。其本质实际上是探索跨境业务。

管理不分为“银”和“宝”

关于“保险与银行有很大的不同,保险的文化和方法不适合银行”的问题,如果我们撇开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其实这是一个管理的共性问题。

管理方法不一定是“银”或“宝”。在真正的管理专家眼中,无论是经营面包店还是奢侈品,无论是制造大型飞机还是自行车,管理的共性都是一样的。当然,保险、银行和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由于它们都属于金融业,它们的管理方法也是通用的。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首先,从平安的发展历史来看,许多管理知识和经验并非来自保险。尽管平安是从保险起家的,但我们的许多经营和管理方法都是从金融集团或投资银行如汇丰银行、花旗集团、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那里学来的。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其次,更本质地说,作为社会组织,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文化都是互操作的,既有各自行业的特点,又有管理方法的共性。例如,平安在上海张江的备用运营中心就是通过学习、引进和改造世界上最好的金融公司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而形成的。汇丰和花旗的技术来源于工业企业的自动化管理、精益管理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理念。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第三,从文化角度看,平安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诚实守法、朴实务实、团结进取、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引领服务、创造价值、回馈社会。这些想法只能说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追求和侧重点,但它们不应该被贴上行业的标签,说这只适合保险公司。事实上,平安的证券、信托和其他子公司,包括平安信托的一些非金融子公司,都奉行同样的和平文化。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最后,平安今天不仅是保险事业的成功,也是制度、机制和文化的成功。健全的公司治理、矩阵式管理结构、价值导向的绩效考核问责机制、中西文化等。,这些内容不属于任何行业。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企业在任何一个行业都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机制和文化,它就不可避免的会成功。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可以说,虽然银行和保险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跨国经营的成功并不取决于此。成功的本质和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整合资源,选择合适的人,投入合适的成本,建立合理的制度和机制,创造优秀的文化。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保险不是低级的服务

为了认同上述观点,我们必须进一步澄清社会上对保险的一些误解。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保险就是促销,促销人员水平低,流动性大,这是一种误解。如果你了解保险,从产品规划到精算、营销、资本运营和品牌管理,你会发现经营保险不一定比银行简单。与银行的经营相比,保险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难度难以区分。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就相似性而言,两者都是风险管理。

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行业风险、行业周期风险、信用风险、定价风险和不同行业的道德风险。除上述风险外,还有自然风险、个人风险、医疗健康风险、投资风险等。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就保险和银行业的区别而言,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最大的区别在于,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是金融风险和信用风险;保险侧重于自然风险和金融风险。银行侧重于短期和中期风险管理(3-5年),而保险侧重于中期和长期风险管理(5-30年)。目前,世界资本市场41%来自保险,就债券市场而言,保险公司的持股量甚至超过50%。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其次,与银行经营相比,保险业拥有更多的行业专家。为了应对各种风险,保险公司拥有一支庞大的专家队伍,如建筑、工程、水利、网络、电子、核电、汽车、医疗、法律、地震、精算、金融、法律、投资等行业的经验丰富的专家。虽然银行也有大量的行业专家,但总的来说,保险专业人员更加复杂。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最后,银行的业务模式侧重于“顾客上门”,保险侧重于“销售人员上门”。然而,近年来,许多西方银行改变了过去的业务和销售模式,采用了保险营销模式,改为“边跑边吃”。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综上所述,与银行业相比,保险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经营难度也不低。

就平安的发展经验而言,创新是平安的基因。如果你坚持规则,满足于现有的行业地位,平安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因为平安很早就进入了非保险行业,并在证券、信托等非保险金融业务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才能够形成高度协调的综合性金融企业文化。这些优势必将促进银行等非保险子公司的快速发展。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这篇文章是基于马明哲最近的内部谈话,标题是由编辑加上的)

标题: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4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