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0字,读完约3分钟
沙钢16年的上市是民营钢铁企业在资本市场遭遇的缩影。
自1994年以来,江苏沙钢集团(以下简称沙钢)一直孜孜以求上市16年。与其他寻求上市的民营企业不同,沙钢一直在国内a股市场苦苦挣扎。
在民营企业上市之前,他们遇到了地方政府优先考虑国有企业的态度;当民营企业上市的浪潮到来时,由于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调整,沙钢的上市总是“不合时宜”。
在一次次碰壁之后,沙钢在上市的路上经历了“国”与“人”的差异所带来的艰辛。
让步两次
沙钢集团的上市可以追溯到1994年。当时沙钢集团已经具备了上市的基本条件,当时的快速发展注定了巨大的资金需求。
"当时,沙钢集团非常积极地寻求上市."沙钢集团总裁助理李在接受《中国经济与信息化》采访时表示,钢铁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无论是新增产能、现有项目技术改造还是并购扩张,都需要数十亿元的资金。沙钢的扩张需要大量资金,过度的银行融资会提高负债率,触及银行融资的底线。
虽然条件具备,但沙钢集团的上市申请上报江苏省证监局后,江苏省政府决定让沙钢集团“让路”,让路的对象是当时有国有资产背景的南京钢铁公司(以下简称南钢)。
“事实上,当时沙钢集团的上市条件比南钢更为便利,沙钢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而南钢没有。不过,该省明确表示,为了配合南钢上市,该省可以等待其股份制改造完成。”李认为,政府对沙钢集团的让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民营企业的一种歧视。
记者从多家券商了解到,沙钢集团“让位”的另一个原因是,沙钢集团很容易从银行融资。因此,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认为沙钢上市并不迫切,沙钢本身也有同样的想法,其在2004年前上市的愿望并不强烈。
“如果你能上市融资,谁不会去?1994年,沙钢集团处于第二次大发展时期。为了扩大生产能力和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冶炼设备,这些项目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与支付银行贷款利息相比,上市融资是沙钢当时的最佳选择。”李驳斥了的这种观点。
沙钢集团不止一次放弃上市。时隔三年,沙钢再次申请上市,江苏省政府再次称之为“让位”。
记者当时还不知道沙钢集团让位给了哪家公司,但据业内人士透露,沙钢“让位”的对象仍然是一家国有企业。
“事实上,沙钢集团当时并不是一个民营企业,而是一个集体企业,在2001年完全转变为民营企业。这样一家产权不清的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在削弱上市热情。”一家经纪公司的钢铁分析师告诉《中国经济与信息化》记者。
沙钢一直都是民营企业,行业内的所有制结构不明确。数据显示,沙钢成立于1975年,名为张家港钢铁厂,是张家港市金凤镇的一家集体企业。张家港市是苏南经济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它曾经以强大的集体经济在全国独树一帜,沙钢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1994年8月,张家港沙钢有限公司成立。因为已经盈利,已经符合上市条件。
一位十多年前联系过沙钢的经纪投资银行家告诉记者,当时沙钢的产权仍是集体所有,对沙钢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不足。企业领导人希望在上市前澄清产权。另外,沙钢正处于高负债率的快速发展时期,沙钢不愿意让这些财务信息过于透明。
“上市申请于1994年和1997年两次提交,证实了沙钢集团当时上市的迫切要求。企业领导层对企业产权和债务比率并不关心。”沙钢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陈颖告诉《中国经济与信息化》记者。
经过两次让步后,沙钢集团对上市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根本没有。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标题:沙钢上市坎坷16年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5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