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70字,读完约6分钟

高能耗企业的“低碳生存”

西林钢铁集团转变经营模式扭亏为盈纪实

黑龙江省最大的钢铁企业西林钢铁集团(以下简称西钢)位于偏远的林区。在运输距离长、成本高的不利条件下,它把降低能耗作为企业的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优化工艺结构和设备水平,回收了钢铁生产中产生的大量高污染废物,降低了能耗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使产品成本不断降低,使西钢走出了“低碳化生存”的边缘

一个高耗能企业的“低碳化生存”

老国有企业是“高能耗”的主体

锡林钢铁集团位于小兴安岭,始建于1966年,原设计生产能力仅为8万吨。20世纪90年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西岗像许多东北国有企业一样,亏损严重,累计亏损3亿元,拖欠工资29个月,企业濒临破产。

一个高耗能企业的“低碳化生存”

“除了制度上的原因,落后的技术和设备,高能耗和高成本几乎迫使西钢陷入绝境。”西岗董事长苗庆元在评价国有企业时代的西岗时说。

据苗庆元介绍,西钢90年代的主要设备大部分是落后设备,1967年建成投产了两座130立方米的高炉;两个15吨的转换器建于1975年。24立方米的烧结机和66型焦炉也建于1970年之前。“这些落后的设备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年产值数千万元,煤炭支出达三千多万元,使企业不堪重负。”

一个高耗能企业的“低碳化生存”

在设备落后的同时,西岗的位置也给运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据记者采访,由于西岗远离港口,销售半径大,成本高,对企业竞争力造成先天不足。截至2005年重组前,西钢的平均制造成本为2627.18元/吨,比行业平均成本2576.44元/吨高出50.74元/吨。在这种背景下,绝望的西岗和成都同德集团在2005年进行了重组,企业性质从国有转变为民营。

一个高耗能企业的“低碳化生存”

新西岗探索“低碳化生存”

西钢新的管理团队在经历了高能耗之后,将节能降耗作为企业重组后的生存之道。通过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是西钢的唯一选择。

一个高耗能企业的“低碳化生存”

为了降低能耗,首先要改造设备。然而,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使得重组后的西钢低碳化道路依然艰难。“不改革就是等死,改革就是等死”的悲观情绪开始在企业中蔓延。

一个高耗能企业的“低碳化生存”

面对融资难题,西岗人以惊人的勇气和气魄抓住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策机遇,员工集资6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先后淘汰了原有的3台高能耗小型转炉。2009年2月20日,经过停产改造,已使用了20多年的整条连轧生产线竣工,西钢设备进入国内先进水平。西钢生产部部长张久林表示,自重组以来,西钢已有50多个技术改造项目,这些项目都与节能密切相关。其中,投资4370万元建设6座155立方米的白灰窑,用剩余高炉煤气替代燃煤石灰石。只有这一个能每年减少2600吨工业粉尘(烟尘)的排放,消除原有钢厂的问题。

一个高耗能企业的“低碳化生存”

钢铁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过去,这些废气都排放到土地和大气中。西岗仅水渣排放量就达55万吨以上,不仅占用场地,还污染了环境。为此,西钢积极组织高炉水渣、炉渣、微粉和煤气的加工、再利用和回收。

一个高耗能企业的“低碳化生存”

煤气是西钢高炉和焦炉的副产品之一。据估计,西岗每小时可生产23万立方米。由于各种原因,以前煤气利用率很低,大量煤气排入空煤气,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造成了浪费。改造后,西钢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5万立方米和10万立方米的储气柜,回收高炉和焦炉产生的煤气。3月7日,记者在西岗电厂看到,回收的气体被输送到三台大型燃气锅炉中进行充分燃烧,现场操作人员正在通过计算机监控和调节三台锅炉中的压力和温度。陪同采访的张久林告诉记者,这三个锅炉都是落后的燃煤锅炉,需要人工给锅炉加煤。煤渣不仅在作业现场飞扬,而且每年还消耗21万吨原煤。目前使用的是改造后的燃气锅炉,炉膛燃烧的气体全部是高炉炼钢的余气,不仅可以作为企业混铁炉、钢包、石灰窑、烧结等工序的燃料,还可以用于全厂供电和家庭供热。它每年可以节约21万吨原煤,转化约15万吨标准煤,每年发电约700万千瓦时,相当于2800吨标准煤。

一个高耗能企业的“低碳化生存”

高耗能企业在涅磐重生

在国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西钢在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同时,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组织科技攻关,优化工艺流程,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让企业在“凤凰涅槃”后重生。

一个高耗能企业的“低碳化生存”

西钢技术中心主任宋彬介绍说,近年来,西钢先后采用了电炉铁水炼钢、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富氧喷吹和高风温技术等先进冶炼技术,降低了能耗,大大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其中,炼铁系统实施的富氧喷吹和高风温技术已在3座高炉推广应用,富氧含量达到4%,风温1100℃以上,每年每吨铁节约焦炭84公斤,焦炭6万吨。鉴于市场对hrb400热轧带肋钢筋的需求越来越大,西钢科研人员通过技术研究,创新出一种生产hrb400热轧带肋钢筋的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每吨钢可降低产品成本。120元-150元。

一个高耗能企业的“低碳化生存”

据记者采访,目前,西岗拥有六项专利,正在申请一项发明专利。采用专利技术开发的“高强度、高洁净度低合金钢”和“高洁净度拉丝钢”等优质新产品国内订单已满,部分产品也已进入俄罗斯市场。2009年,西岗正式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一个高耗能企业的“低碳化生存”

技术创新的不竭动力使西钢在重组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9年,西钢克服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巨大影响,实现销售收入1020917万元,净利润19996万元,钢产量2564773吨,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钢铁企业。

一个高耗能企业的“低碳化生存”

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的收入逐年增加。“我和我爱人都是西岗的员工。1993年我们进入工厂时,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困难时期。全家人的月薪加起来只有300元,孩子们上学是必要的。生活相当艰难。”回忆当年的生活,经历了西钢巨变的炼钢厂主赵哽咽了。

一个高耗能企业的“低碳化生存”

他告诉记者,在那些日子里,全家人经常只吃最后一餐而不吃下一餐,所以他们不能继续下去。当附近的街边市场打烊时,他们就去捡一些剩饭剩菜来过日子,那些日子将永远留在西岗人的记忆中。“现在西岗的生活好多了,我们工人的收入也高多了。我的月薪是2400多元,我的爱人可以赚2000多元。前几天,两人还借钱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

一个高耗能企业的“低碳化生存”

据统计,2009年,西岗区职工人均收入为26232元,比改革前的2005年增长了1.4倍,达到15282元。(据新华社报道)

标题:一个高耗能企业的“低碳化生存”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7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