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3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有句老话:欲速则不达。然而,从汶川到玉树,我们可以看到,全中国再一次以极快的速度向灾区输送了极限救援力量。从国家主席到地方官员,从中央部署到省级动员,一个反应迅速、规划完善的现代救援体系经受住了灾害的考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应急救援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要实现这一提升,除了党和政府的科学统筹指挥、各族人民的向上团结和凝聚力外,信息技术和平台在完善应急救援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所说,与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效果相比,微博、qq群等新的网络媒体和3g网络传输等新技术正在成为玉树救灾的生力军。
从汶川到玉树:中国应急救援体系更加完善
我们不敢忘记两年前的汶川地震。在突如其来的巨大自然灾害中,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科学决策,地方政府和部门积极响应,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海内外各方伸出了援助之手。多少第一线的救援数字历历在目,又有多少新的数字传入我的耳中。现在,新汶川已经建成,新四川正在崛起。从汶川到玉树,我们不仅一起见证了中国的力量,也相信经历了汶川的玉树永远不会失败。
经过两年时间的空转换和经验积累,中国的应急救援体系更加完善。首先,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完善。2009年5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正式实施,成为玉树抗震救灾工作有序实施的重要基础。
其次,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机制更加科学。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一个强大、有序、有效的救援体系正在快速运行。中国地震局、民政部、卫生部、交通部、铁道部等中央部门,以及航空/电信、电力、石油等中央企业,首次启动了应急机制和后勤保障,青海、甘肃、西藏、四川、广东等地方省份也迅速敲响了玉树集合号。
4月14日,央视《环球金融连线》记者现场依靠唯一畅通的天一手机信号,让央视主持人史小诺和全国人民清晰地听到了生活的声音;
4月15日,通往玉树灾区的主要道路基本畅通,交通部门全力保障物资运输;
4月16日,央行财政部开辟了国库资金转移的绿色通道;
4月17日,玉树地区结古镇体育场第一批活动板房竣工;
4月19日,2381名重伤者被远距离称为“零死亡”;
4月20日,玉树灾区25家商业企业和30家商业网点开始运营;
4月21日,中国电信(行情、信息、评论)率先恢复了玉树地区天一C网的所有通信。
因此,海外媒体评论说,玉树地震的救援表明,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地震监测、防震减灾体系。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从汶川到玉树 信息化让中国应急体系更完备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8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