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97字,读完约2分钟

记者从在这里举行的首届中国(博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上了解到,截至2009年,国内已推广应用转基因抗虫棉3.15亿亩,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的爆发,节约了大量农药,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帮助棉农增收250多亿元

棉花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棉花种植面积约为7500万亩,约占世界总面积的15%,皮棉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它涉及1亿棉农的重要经济来源和1900万纺织及相关行业工人的就业。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棉铃虫猖獗,每年给国家造成数十亿甚至数十亿的经济损失。据统计,1992年棉铃虫爆发,棉农为控制棉铃虫而投毒10多万例。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帮助棉农增收250多亿元

1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陈晓雅在论坛上就转基因棉花在中国的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报告。陈晓雅说,面对严峻的生产形势,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转基因棉花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1991年国家“863”计划开始抗虫棉的研发后,中国科学家于1992年底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FMCLY1A融合bt杀虫基因,并将其转移到棉花上,创造出单价转基因抗虫棉。1996年成功培育出双价抗虫棉(BT+CPTI)。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帮助棉农增收250多亿元

在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培育了7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并在河北、山东、河南等产棉大省广泛推广应用。2008年,国内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93%。其中,“中国棉花研究所41”是中国第二代抗虫棉的标志性品种,适应性广,推广面积大。其亲本衍生出许多新品种,该品种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棉花研究所63”在长江流域棉区创下1000公斤棉花高产记录;早熟抗虫棉“中棉所50”比对照增产29%,是一个适宜麦棉套种的优良品种。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帮助棉农增收250多亿元

陈晓雅说,到目前为止,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累计推广面积已达3.15亿亩,新增产值超过440亿元,棉农增收250多亿元,化学农药年用量减少1万至1.5万吨,相当于中国化学农药年总产量的7.5%左右;棉农的劳动强度和控制成本显著降低,棉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帮助棉农增收250多亿元

首届中国(博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由科技部、农业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会议于15-16日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举行。来自全国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以及科技部、农业部等国家部委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超过500人。袁隆平、、戴、等十六位院士在论坛上作专题报告,并就“发展种业”发表了讲话

标题:我国转基因抗虫棉帮助棉农增收250多亿元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6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