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3字,读完约3分钟
为了加快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深化闽台产业对接,去年福建省政府提出以石化等产业为核心,推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此后,从湄洲湾石化基地到东山湾古雷港经济开发区,闽台石化产业合作产业链逐渐向纵深延伸。海峡西岸正在形成一个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石化工业体系。
台资企业落户三大石化基地
石化工业是台湾的一个强势产业。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岛上、中、下游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初,在下游产业外移的推动下,台湾石化行业的上、中层企业开始向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转移。
厦门聚集了全国化纤行业最大的外商(台资)企业路祥化纤有限公司、世界上最大的精对苯二甲酸(pta)单线产能的路祥石化有限公司和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郑新轮胎国际集团。
去年5月8日,古雷石化项目顺利开工,古雷石化园区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总投资约188亿元的两个台资项目——年产80万吨对二甲苯(px)的古雷龙腾芳烃(漳州)有限公司和年产15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pta)的路祥石化(漳州)有限公司——将于2011年底竣工投产。这将使福建石化聚酯化工产业在中下游形成完善的纵向一体化。
此外,在去年的“9·8”投洽会上,泉港石化工业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台湾石化工业协会的6家成员企业签订合同,共同投资在泉港台湾石化工业区建设一个年产100万吨的轻油裂解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0亿美元,年销售收入500亿元,将成为泉港国家石油化工基地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为海西先进制造基地注入强大动力。
上、中、下游工程整体进入福建
有了台资的存在,福建石化产业链可以迅速延伸。去年,台湾的乙烯产量超过1000万吨,abs塑料产能居世界第一,聚酯丝产能居世界第二,树脂和橡胶产量居亚洲第一。相比之下,福建石化工业的发展仍然相对落后。2008年,产值仅占中国石化工业总产值的1.44%,在中国排名第19位。由于起步晚、基础弱、产品竞争力弱,福建尚未形成石化产业支撑上、中、下游项目的集约化发展格局。
泉港台湾石化区年产100万吨乙烯裂解装置和53个聚丙烯、乙二醇等下游项目的进驻,是闽台石化产业整个产业链首次与中下游整体对接,实现了台湾石化产业的整体“西进”。
吸引人的港口和工业配套设施
目前,台湾60%的石化产业已经转移到大陆。随着早期下游产品产业的发展,许多中间原材料制造商在内地建厂,立足于就近获取原材料,供应和服务客户,把握中下游客户的需求。
福建石化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去年3月,国务院通过了石化产业振兴规划,泉州被列为中国最大的炼油基地之一;11月,泉港富联1200万吨炼油项目正式投产。年产80万吨的古雷对二甲苯(px)项目和年产150万吨的精对苯二甲酸(pta)项目计划于2011年上半年全面竣工投产。
拥有天然深水港和完善的储运设施是发展石化工业的重要基础。福建海岸线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可建造10万至30万吨泊位的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现有港口125个,大部分宽而深,其中7个港口可建50万吨级泊位,占全国的20%。形成了福建石化行业潜在的成本优势。
台湾石化协会会长、台湾和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克明表示,台湾石化产业最重视福建的港口优势和配套产业结构,闽台石化合作应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标题:闽台:石化产业对接不断深化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6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