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93字,读完约2分钟

“油荒”和“气荒”一直是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两大痼疾,几乎每年都会准时上报。当“两个短缺”袭来时,车辆停止运行,工厂停止生产,交通停止,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影响。

“油荒”能治 “气荒”何以成顽疾

但去年,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整个一年中,中国没有出现“石油短缺”,这种情况从2003年才出现;然而,“气荒”仍然如期在去年年底到来,今年年初两次发生,破坏力比以前更强。

“油荒”能治 “气荒”何以成顽疾

许多人将“天然气短缺”归咎于多年未遇的异常寒冷的天气和雪灾,而另一些人则将其归咎于从四川向东方输送天然气的失败或中亚天然气无法进入中国。然而,一个很大的矛盾是,石油供应在过去几年经常受到天气的限制,但去年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仍照常供应。此外,更奇怪的是,与国内天然气短缺相比,国际天然气市场已经过剩。

“油荒”能治 “气荒”何以成顽疾

国际能源署在去年11月的《世界能源展望》中表示:“全球天然气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演变为买方市场。由于需求疲软,但供应正在增加,因此将出现大量供应过剩。”

“油荒”能治 “气荒”何以成顽疾

显然,中国“天然气短缺”的原因可能不是“坏天气”。追根溯源,它仍然是由滥用机制造成的。

从经济角度来看,资源总是稀缺的,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通常情况下,资源越稀缺,就越有必要研究分配模式,提高分配效率。市场的作用是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供求之间的良性对接。至于价格,它是供求关系的风向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源的稀缺性。

“油荒”能治 “气荒”何以成顽疾

问题在于,中国的天然气行业还没有形成一个要素齐全的市场,也缺乏一个对市场反应迅速的价格。一方面,产业链上下游的高度垄断使得气源被两大集团牢牢控制,只能在封闭系统中“缺氧”——失去足够的流量,从而失去有效配置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定价机制的迟钝严重扭曲了市场传递的价格信号——它不能为运营商提供足够的激励来满足市场供给。

“油荒”能治 “气荒”何以成顽疾

事实上,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会导致海外天然气资源的延迟进入和国内天然气市场的缓慢扩张。

相比之下,“石油短缺”之所以远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去年中国实施成品油新定价机制的积极激励。

从根本上说,“油荒”和“气荒”都是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明显后果。例如,在粮食改革之前,国内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每个人只能定量购买粮食;然而,粮食改革后,粮食供应充足,但令国家担忧的是,过多的粮食对农民不利。

“油荒”能治 “气荒”何以成顽疾

在这一点上,“天然气短缺”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妨用“石油短缺”的方法一劳永逸地解决“天然气短缺”,或许效果会立竿见影。

标题:“油荒”能治 “气荒”何以成顽疾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7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