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7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化妆品命名条例》和《化妆品命名指南》。根据规定,医学术语、表达或暗示医学功能和效果的词语不得用于化妆品命名。
记者昨天走访了市场,发现市场上很多化妆品使用了“嫩肤”、“抗过敏”、“去皱”等禁语。据报道,在新法规发布前已被批准或备案的产品可以继续使用其原有名称,如果产品在到期日需要续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对其中文名称进行审查。据业内人士称,新规定实施后,估计有一半的化妆品名称应该“更换”。
化妆品命名有了新的规则
《条例》要求化妆品的命名要简明易懂,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不得含有误导或欺骗消费者的内容。
化妆品名称中禁止使用的词语有11类,分别是:“特效、全效、强力、神奇、高效、特殊等级、嫩肤、除皱”等绝对含义;声称产品是“纯天然”的虚假含义;“抗菌、抑菌、杀菌、解毒、抗过敏、去疤、生发、生发、减肥、消脂、瘦身、整容、瘦脸、瘦腿”等表达或暗示医疗效果和作用的词语;医学名人如“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医学术语;和其他六种词。
估计有一半的产品需要重新命名
记者昨天走访市场,发现名字不规则的化妆品随处可见。在新闻路的一家连锁超市里,许多化妆品的名字都含有违法的字眼,比如淡化黑色素、祛斑、消炎...功效宣传看起来像“药物”;鬃牌瘦腿弹力霜,表示沐浴后能增加弹性,收紧赘肉。这个名字包含了被禁止的单词“烟囱”;另一种“特效瘦骨嶙峋胶原蛋白紧致精华素”在一口气中含有两个非法词“特效”和“瘦骨嶙峋的脸”。
品牌化妆品的标签也不规范。在景甜一家商场的化妆品柜台,当售货员向消费者推荐一款眼霜时,他宣称该产品具有抗衰老功能,并强调了其疗效。事实上,这些药妆品没有处方权。
化妆品不应被宣传为“纯天然”。记者在淘宝上进入“纯天然化妆品”。这条横幅下有成千上万种化妆品。
消费者刘女士告诉记者,这些禁忌语将极大地影响她的购买意愿。“总的来说,我特别喜欢纯天然产品,我觉得它对皮肤无害。”。
据业内人士称,新规定实施后,估计有一半的化妆品名称应该“更换”。
消费者:监管需要从外向内
在采访中,许多消费者表示:他们不太了解化妆品标签的变化,也没有听说过化妆品命名的规定。他们觉得市场没有变化。
大多数人认为化妆品名称的混淆只是化妆品市场的冰山一角,只是表面现象。禁止某些词语和规范化妆品名称只能是暂时的解决办法。
一位在外企工作的白领女性坦言:“停止虚假宣传是必要的,这对消费者非常有利。毕竟,虚假宣传和过度吹嘘是猖獗的,消费者最终将成为受害者。然而,我认为除了名字和标签,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混乱背后的原因;同时,质量问题是最根本的。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化妆品原料的检测。如果消费者不仔细研究外包装就可以随意购买化妆品,那就太好了。”
标题:半数化妆品须改头换面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8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