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1字,读完约3分钟
到去年9月底,那些仍在担心堆积如山的奶粉的制造商们“好像库存在一夜之间被消化掉了。”但随后,以前的企业库存变成了渠道经销商仓库和终端货架上积累的社会库存。
一些经销商表示,渠道库存过多主要是由于制造商对商品的过度挤压造成的。
外资奶粉继续向二三线城市扩张,但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空的市场份额尚未填满。国内奶粉已经到了一个节点,需要资金,必须面对扩张所需的性能压力。
库存转移
2009年初,中国乳业协会对黑龙江、北京和内蒙古的15家重点企业进行了库存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这些乳制品企业的库存量高达25万吨,占乳制品行业的一半,库存奶粉包括工业用大包装奶粉和成品奶粉。
三聚氰胺事件挫伤了消费者购买国产奶粉的信心,导致奶粉企业大量积压乳制品和原料粉。
中国乳业资深专家王定绵表示,2009年8月,中国乳业的库存估计至少有30万吨,这让政府非常头疼。当时,国家立即出台了奶粉补贴政策,但奶粉仍然不能销售。
这种情况在去年9月中旬和下旬发生了逆转。国际奶粉原料价格一直在上涨,从9月中下旬之前的每吨22000元左右,上涨到10月和11月的每吨34000元。基于国际奶粉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的预测,国内乳品加工企业转而购买国内奶粉原料。加上乳制品市场的快速复苏,上游牛奶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国内乳制品加工企业为应对牛奶生产淡季而争相寻找奶源的情况,上述超过30万吨的库存被迅速消化。
然而,自2009年10月以来,渠道经销商的仓库出现了奶粉积压,资金占用成为经销商的难题。
王学礼,山东聊城绿园食品,已经代理奶粉十多年了。他的品牌包括多美滋、完达山、雅士利、南山和艾西丁。他说,目前库存已经达到150%,他的一些同行已经达到100%-200%。根据快速发展行业30%库存的临界点,这一数据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对于Xi的一家奶粉经销商来说,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他经营的奶粉库存一般是一至两个月,但现在至少已经达到三个月;延期销售的比例也从2%-3%上升到30%-40%。
经销商表示,他们向奶粉制造商报告了渠道库存,但制造商继续发货。
“100万元的销售额将在本月完成,下个月的任务将提高到120万元。上调比例非常强劲。”上面提到的山东经销商说,他经营的一家国有品牌奶粉去年销售了200万元,但制造商在2010年为他设定了800万元的销售任务。他担心如果他不继续经营,制造商会把品牌给那些有资金但还没有找到品牌的人,他多年积累的资源会被浪费掉。
北京市商业联合会主任、北京世界银行贸易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姚文华将这些国产奶粉的经销商称为“店主”,称这种情况“太不正常了”。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经销商变“存储商”国产奶粉渠道梗塞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8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