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17字,读完约6分钟
在小学攻读博士学位,然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做访问学者之后,我已经在学校学习了23年。但是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后,我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知识实际上并没有在学校教授。当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这种感觉变得更加强烈。
我有社会学博士学位,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问题是很自然的。例如,当我在美国时,我发现当他们谈论问题时,他们更多地谈论得失,他们更多地为得失而战。然而,中国人喜欢谈论对与错,他们经常为谁对谁错而脸红。
因此,我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写下这部分知识,这部分知识不是在学校里教的,而是在商业中至关重要的,这样做生意或赚钱就成为最简单的技能,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我一直认为商业是现代社会的常识,而不是高技能。我研究过许多伟大企业家的历史,我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在常识上尽了最大努力,而不是“天才”。
在这本书里,我把多年来总结的常识分为四点:结果交换、客户价值、商业个性和100%责任。我认为任何掌握了这四点的人都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商人。从公司层面来说,大多数掌握了这四点的公司在执行上不会有问题。相反,许多人勤奋而不成功,许多公司努力工作却不赚钱。我认为他们在四个方面一定做得不够好。
这样说是不是有点武断?让我们以“结果交换”部分为例,对上述内容做一点解释。记得万历十五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感叹中国自明朝以来就落后于西方列强,并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缺乏量化管理,人人都喜欢畅所欲言,含糊其辞,和蔼可亲。胡适先生甚至直截了当地说,每个中国人都是“相似的”绅士,或“机智的大师”。
一些学者做了专门的研究。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几乎”,而西方人喜欢量化?原因在于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思维是逻辑思维,上帝是本源,一切都是上帝推下来的。各级都要强调逻辑,要强调明确的递进关系。在每一个时间点,我们可以向前推进到起点,也可以向后推进到终点。简而言之,一切都有明确的规则。
中国人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仁”或“义”,这是一种联系,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为“仁”和“义”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利,人与人之间的互利是一种长期的信任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一个太清楚的人会让人觉得小气。中国有一个词叫“斤斤计较”,有明显的贬义。
结果交换这个词的由来不是一个理论上的发明,而是我经营公司时的一种实践。我记得有一次,我下午约了一个客户,我让我的助理早上打电话确认一下。中午离开之前,我问他近况如何,他告诉我他打过电话,但电话没有接通。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要求另一个人做某事时,这个人做了,但是这个人强调“做”,而不是“做”的结果。就像我上面的助手一样,他打了电话,但是电话打不通,所以没有结果。
但在商业上,如果我的助理是由一家外包公司派来的,那么我们就是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将做什么?也许这个助手不会得到报酬,因为我为“结果”付出,而不是他的行为。当然,没有行为,自然就没有结果,但是在商业中,我们没有人会花钱去买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结果。
这个案子让我思考。我想知道,当每个人都做某事时,是什么让我们认为“做”的行为是有价值的,而不是结果?是的,行为和结果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但是行动和结果有什么区别呢?
胡适在描述“差不多”先生时,总结了“差不多”先生的特点,即他常说:“一切都差不多,都会好的。”为什么它太聪明了?”
胡适先生举了一个例子。他小时候,他妈妈叫他去买红糖。当他买白糖(信息、市场)时,他妈妈骂了他。他摇摇头说:“红糖不是几乎一样吗?”——他在学校的时候,他的丈夫问他:“直隶省的西面是哪个省?”他说那是陕西。王先生说:“错了。这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不像山西吗?”
“差不多”先生已经长大了,在一家钱庄里当了一名男子。他会写字和计算,但他总是不太好。十字架通常被写成一千个字,成千上万的字通常被写成一个十字架。店主很生气,经常责骂他。他只是笑了笑,小心地补偿着。“一千个字只不过是一个十字形,是不是差不多?”
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似乎“差不多”,但实际上要糟糕得多。我记得当我在摩托罗拉的战略部门工作的时候,在摩托罗拉的战略部门有一个流行的说法,那就是,如果把公司的竞争比作一个游戏,那么产品就是游戏的名字。
我认为,与公司相比,每个人行为的结果都是这个人提供的产品。如果没有产品,就没有结果,这个游戏就不能玩下去。因此,我认为这个结果基本上是现代商业社会中每个人生存的代名词。中国人要想成为21世纪的主角,就必须走出“几乎”的怪圈——结果是为了交换,而交换的最基本要求是“准确的衡量”,而不是“几乎”。
通过这个解释,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明白我所说的“成功常识”,这实际上是在提醒一个基本的秘密,那就是,大多数伟大的企业家,他们成功的秘密不是因为天才,而是因为他们几乎痴迷于“商业常识”。
事实上,如果我们感兴趣的话,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中国企业的领袖李嘉诚、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还是丰田的创始人丰田章男,他们的成功大部分都是取得了结果导向、顾客价值、商业个性和100%责任等终极常识的人。
例如,早年失去父亲的李嘉诚,承诺在父亲去世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从那以后,他开始做一个小学徒,他的言行一定会有结果,这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模式。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把顾客放在第一位,是世界上“顾客至上”的典范。日本著名发明家丰田章男不畏困难,独立进取,鼓励儿子丰田章一郎创业,创办丰田汽车,成为向世界输出管理模式的世界级公司。
当研究这些伟大的企业家时,我经常被他们的伟大成就深深吸引。同时,我也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如何向他们学习?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得出结论:伟大来自专注,奇迹来自积累。注重结果和客户价值,注重商业个性和100%的责任,锁定目标,注重重复,积少成多,伟大和奇迹可能就在不远处。
——台湾版《只要我想,我就能》序言
标题:伟大企业家不为人知的成功秘密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9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