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9字,读完约5分钟

“感知中国”使得“物联网”一词在中国的关注度急剧上升。在热烈讨论的人群中,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很不一样。宋海刚和王欣荣是他们两个。他们两人对物联网的火热做出了“惊讶”的反应。 事实上,他们这样反应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来自同一个单位——野村研究所(上海)咨询有限公司,宋海刚博士是首席顾问,王欣被授予部门经理兼首席顾问的荣誉。早在2006年和2007年,野村研究所(上海)就分别在北京和大连举办了泛在网络研讨会,但当时国内基本没有反应。有些人认为这是对概念的推测,因为它太先进了,所以没能坚持下去。鉴于如今物联网如此火爆,野村研究所可能会对一些错误感到有些恼火。然而,野村研究所并没有一无所获。正是由于之前的准备工作及其在日本网络推广中的重要作用,野村研究所(上海)率先成为中国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委员会的观察员。 时差,惊人的巧合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宋海刚和王欣荣谈得最多的是“泛在网络”这个词。据他们介绍,早在1999年,野村研究所前主席村上惠康就提出了泛在网络的概念,并被誉为“泛在网络之父”。他现在是野村无处不在和物联网战略研究中心的主任。从2001年到2002年,野村研究所出版了关于日本泛在网络的三本书。 据介绍,日本的国家通信发展战略近年来逐渐演变,从最初的电子日本1和电子日本2,到2005年的日本统一,再到2009年的日本一体化。有趣的是,i-japan最初是为“傻瓜”设计的,因为以前的通信应用策略要求用户具备一定的it知识,但老人和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他们无法享受it带来的便利。因此,i-japan就提出来了,就是要让像空这样的网络所带来的便利化,让人们能够 在关于物联网的讨论中,有人一直在争论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和泛在网络的概念。从广义的框架来看,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和泛在网络应该是从小到大的包容关系。虽然宋海刚和王欣荣也认为物联网有点热,但他们坚持认为中国提出发展物联网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们的论点是,中国目前的网络基础大约相当于日本2001年至2002年的水平;2009年中国手机用户占总人口的比例与2001年日本相当;中国去年开始推广3g,而日本在2001年开始推广3g。用宋海刚的话来说,“虽然不是严格的比较,但这是一个有趣的巧合,它们的时差大致相同。”泛在网络的雏形于2001年出现在日本,而中国去年提出了“物联网”,时差基本相同。 他山之石,日本之患 虽然日本很早就开始发展泛在网络,但宋海刚和王欣荣对泛在网络的发展非常不满。“近年来,日本做了很多实验,许多结果都很出色。然而,由于没有非常成熟的商业政策体系或系统,许多成果在那里沉睡,无法商业化。韩国目前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宋海港说道。 日本无处不在的网络受到成果商业化的阻碍。众所周知,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我国科技创新中的一个难题。谈到这一点,人们常说日本和韩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例子还是一样的话,中国物联网的前景不乐观吗? “恰恰相反!”王欣荣的回答让记者大吃一惊。面对记者的困惑,他解释道:“日本真正的泛在网络实验始于2003年,但未能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日本体制决定的!”根据王欣荣和宋海刚的说法,在日本有三个机构负责管理无处不在的网络的发展:内务和通信部(相当于中国的工业和信息技术部)、教育、文化、体育和工业部(相当于中国的商务部),负责工业化。由于三个部门的多头管理,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无法获得教育文化部批准的频率资源,只能停留在实验阶段,仅限于实验区域。王欣荣说:“中国政府有强大的行政权力,可以避免日本面临的问题。” 当然,多头管理并不是日本泛在网络停滞的唯一原因。王欣荣遗憾地说:“许多日本企业比较孤立,不够国际化。虽然与泛在网络相关的技术很好,但他们不想出国,只想在日本应用。除了缺乏管理部门的支持外,由于老年人数量庞大,日本市场本身就是一个萎缩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自然不可能实现规模化。” 此外,在王欣荣看来,泛在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服务,还涉及到人们的个人隐私。他说:“在日本,很多人非常重视所谓的个人隐私和自由。他们不想一直被监视。为此,人们争论不休,这也是影响泛在网络在日本全面传播的原因之一。”因此,泛在网络的许多实验方案只能以“小学生和老年人为实验对象”。 显然,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宋海刚兴奋地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可以说是时间、地点和人。”“我们相信,2010年是中国物联网的第一年,并将在10到20年后改变中国的产业结构。我们对此有很高的期望。”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物联网 勿走日本泛在网老路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9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