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6字,读完约4分钟
就在铁矿石谈判陷入僵局让中国感到不安的时候,随着煤炭进口的增加,一些人开始担心煤炭行业是否会步铁矿石、石油等行业的后尘,从外国获得定价权。
作为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大、煤种最全的国家之一,中国正迅速从煤炭出口大国转变为煤炭净进口国。
接受《中国产经新闻》采访的行业专家一致认为,铁矿石、石油和其他行业不太可能出现在煤炭行业。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强调,考虑到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进口数量大幅增加所传递的信号也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像铁矿石和石油一样,进口越多,国际卖家和投机者就会抬高价格。
招商局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高级煤炭分析师李婷告诉《中国产经新闻》,石油、铁矿石和煤炭面临的情况不同。“中国在资源起点上仍有优势”。
他分析说,铁矿石价格之所以如此被动,是因为中国的铁矿石资源分散,开采成本高,品位低,但钢铁产量很大,对铁矿石的总需求很大,所以只能依靠进口。石油也是如此。中国的能源资源“富煤、缺油、缺气”。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巨大石油需求,我们只能不断增加石油进口,增加对外国的依赖。去年,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50%,达到51.9%,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煤不同。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中国进口煤炭不是因为国内供应不足。国际煤炭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在于其价格低于国内煤炭。”李婷说道。
数据显示,进口煤炭的最大数量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煤炭需求逐年增加,但与山西等产煤大省相距甚远。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多种因素导致国内煤炭供需局部失衡。
从国际煤炭市场来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都处于低迷状态,煤炭需求大幅下降。许多外国煤炭企业瞄准中国市场,大力促销。国际市场上煤炭价格低廉,加上运费、关税和增值税,大多数时候进口煤炭的到岸价格仍低于国内煤炭价格。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顾问吴承厚也认为,与煤炭产量相比,中国煤炭净进口仅占很小一部分,因此不会对中国国内煤炭企业造成很大影响。中国不仅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也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现在,供求关系的源头还在中国,中国对煤炭行业宏观调控的重点也在中国。
然而,各种乐观因素背后仍存在隐忧。
“去年,煤炭对外依存度为3.2%。与中国近30亿吨的年产量相比,这个数字并不可怕,但它所传递的信号不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李婷说道。
他认为,煤炭进口的增加和煤炭对外依存度的增加,不仅会增强中国在国际煤炭市场上的话语权,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内煤炭供应的风险,从而可能抬高国际市场价格,进而影响国内市场供应,抬高国内煤炭价格,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专家李也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煤炭的长期进口将逐渐削弱中国煤炭在国际煤炭市场上的主动权,缺乏定价权和较强的谈判能力。
虽然中国每年的煤炭产量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但主要是满足国内需求,即使出口,也没有掌握国际煤炭市场的定价权。按照惯例,中国的煤炭出口价格主要基于从澳大利亚出口到日本的动力煤价格。
“由于煤炭主要用于终端消费,因此各地区的定价能力相对较强。以亚洲为例,中国没有太多优势。相反,澳大利亚的出口在亚洲煤炭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澳大利亚煤炭公司是亚太动力煤市场上最具定价权的公司。”李对说道。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足够的国际定价权来控制,中国煤炭进口依存度的提高并不是100%安全的。
据李婷分析,近年来,随着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市场能源需求持续增加,能源供需形势日益紧张,能源价格的定价权更多地掌握在卖方手中。即使在当前国际煤炭市场供求关系松散的情况下,煤炭的定价权仍掌握在卖方手中。随着中国进口的增加,国际卖家将提高价格;随着中国进口下降,卖家将相应降价。
“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我们并不掌握国际煤炭市场的定价权。进口越多,对外依存度越高,就越容易引发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并最终影响国内市场供给。就像铁矿石和石油一样,进口越多,国际卖家和国际投机者提高的价格就越高。”李婷说道。
标题:中国煤炭会否重蹈“铁矿石”覆辙?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9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