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9字,读完约3分钟

国内外专家为国际航运论坛提供建议

昨天,“2010上海国际航运论坛”在外滩的君悦酒店举行。论坛期间,国内外众多航运专家一致认为,上海航运经过多年发展,在货物吞吐量等硬件指标上已成为世界一流,但在改善航运服务产业链、推进船舶工业重组等“软实力”上,上海航运与伦敦、纽约等国际著名港口仍有差距。

上海航运建设应提升“软实力”

让中国成为“航运大国”

■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助理孙平

虽然中国可以成为一个航运和造船大国,但它还不是一个航运和造船大国。

国际金融危机给航运业带来了严峻挑战。航运市场产能和造船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短期内难以恢复。“接单难、发货难、融资难”将是未来几年航运市场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今年金融机构应通过卖方信贷、买方信贷、支付担保和预付款退款担保等方式帮助船厂竞争订单。

上海航运建设应提升“软实力”

在支持造船业结构调整方面,中国应积极支持实力雄厚的造船企业进行并购,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为航运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支持企业调整运力结构,淘汰老旧船舶,规范剩余船型的运力规模,积极开发中国市场前景好、供不应求的船型,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尽快度过当前的困难时期。

上海航运建设应提升“软实力”

航运企业应积极调整结构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总裁李绍德

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作为一个贸易衍生产业,航运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自1990年以来,航运贸易首次出现负增长,航运企业面临多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上海航运建设应提升“软实力”

在各国政府大规模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逐渐复苏,航运市场最黑暗的时期已经过去。但长期以来,航运市场很难回到2003年至2007年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上海航运建设应提升“软实力”

为了适应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航运企业应积极调整结构,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在优化资产结构中,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无疑是重中之重。

由于航运业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面临着来自航运安全、航运市场、燃油价格、利率和汇率、客户信用等诸多防线。一、航运企业应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努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企业管控能力,推动尽快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上海航运建设应提升“软实力”

航运企业在优化船队结构时,不应过分追求规模增长,建造大量新船,而应主要通过租赁、采购和合资等方式整合现有资源。

发展航运金融势在必行

■中国船级社党委书记孙立成

目前,上海航运金融业的发展离国际公认的航运中心还很远。以船舶融资为例,目前全球船舶贷款规模约为3000亿美元,全球船舶租赁交易规模约为700亿美元,船舶权益和债券融资规模约为150亿美元,这些业务大多由全球三大船舶融资业务中心——伦敦、汉堡和纽约控制。相比之下,上海较少涉足相关领域。原因之一是国内一系列与航运相关的保险、银行等机构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航运融资业务陌生,创新产品不丰富,风险控制力相对较弱。因此,如何保证航运资本的安全是扩大航运融资市场的关键因素。

标题:上海航运建设应提升“软实力”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9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