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2字,读完约5分钟
富士康事件是一个结,一个无法解开的结。经历了上周的痛苦之后,本周,郭台铭拿起了“亚历山大大帝之剑”,毫无理由地想直接割断这个结:从6月1日起,加薪30%。这也是一个加薪的解决方案。经过几次重复,本田汽车零部件厂的罢工以加薪24%而告终。
加薪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们对数量的理解很有趣,比如相对值和绝对值,我们会有很不同的感受。如果你加薪30%,你会称之为“太好了”,如果你加薪300%,你会称之为“太少了”,不是吗?考虑到一个普通富士康员工的基本工资只有区区900元,30%的增长和300元的增长是同一个概念,但这是一个不同的惊喜。
然而,让我吃惊的不是它涨得太多或太少。我很惊讶加薪会成为第一选择。以前,如果你想加薪,是不是非常困难?鉴于目前的工资水平,想去富士康工作的人不得不挤挤脑袋,理论上有必要大幅加薪吗?
同样,在我们的概念中,中国铸造制造业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密的。人们不是常说人民币升值让人无法忍受吗?加薪不重要?无论多少或少,富士康30%的额外收入或300元的收入,郭台铭会从哪里挖出来?
有三种方式可以看到:第一,既然郭先生是首富,让我们赚点利润,给员工一点“共同富裕”。空还在那里。富士康自己也承认,30%的加薪可能不构成财务业绩。显著的劣势;第二种方法,不是我所想的,是由NPC金融经济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率先表态。该计划旨在为富士康等竞争性行业减税,减税将提高工人工资;第三种方式,我不敢想,被听到了。据说苹果,一家市值超过微软的“富人”的公司,甚至对乔布斯感到有点不真实,将从贴牌生产费用中额外扣除2%,这样富士康就可以提高员工的工资。
无论结果如何,老板、政府或顾客都同意,劳动力的长期低分配率是不可持续的。根据一项数据,劳动报酬在中国gdp中所占的比例从1983年的57%下降到2005年的37%,然后一直保持在这个低水平。不可持续性是陈词滥调。政府再喊也没用,企业自发的行动是有效的。从富士康和本田事件来看,“各方”终于上路了。
由于蛋糕如此之大,从上述三条道路为工人换钱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合理的。然而,即使以前有人这样认为,也没有人这样说过,也没有人这样做过。“30%加薪”最大的惊喜是,所有这些事情都来得如此直接和自然。其实,这是“山穷水尽,山穷水尽,村里一片光明。”
当然,这并不是说跳楼和罢工是自然发生的,但我不认为这些突发事件有任何力量来扭转乾坤。我认为富士康和本田事件更像是一些重大变革的“催化剂”。什么是催化剂?是为了加速反应。在各种“惊喜”的事情中,很大一部分不是特殊的方向变化,唯一的区别是速度。
富士康事件现在就是这样一个催化剂。北京宣布将在7月份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20%,而上海要求进行工资集体协商。《中国时报》记者也在深圳得到消息,许多代工公司将跟随富士康的加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所长也明确谈到了“国民收入翻番计划”。至少在本周,加薪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普遍趋势,这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但帷幕已经拉开。
富士康事件不仅是加薪的催化剂,也加速了几个已经潜在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化学反应”速度:一个是收入水平的调整,包括初始分配和再分配。比例调整;一是产业转移,将低端制造业从东南沿海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一是国内生产总值结构的转变,从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
事实上,富士康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加薪的压力之下,而此时加薪只是将船往前推。富士康还准备加快工厂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是结果。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成本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低得多,更不用说呆在家里的好处了。少一个留守儿童解决了家庭问题。另外,富士康员工在加薪后应该如何处理这30%或300元的钱?只要工资增长是长期稳定的,他们很可能会花掉他们的钱,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官方说法是,应该消费掉。过去,十多年的增长依赖于农民工作为低成本劳动力参与国际分工链,并积累每一分钱的国内生产总值。未来几十年的增长依赖于他们作为消费者来提振中国的内需。未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取决于富人的奢侈消费,也不取决于房地产投机,而是取决于大多数工人的消费改善需求和他们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
城市化意味着他们应该住在房子里,在城市里购物。
今天,富士康和郭台铭让我想起了100年前的福特和亨利·福特。老亨利·福特在工业生产中创造了三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创造装配线生产;给工人每天5美元的工资;最后,还有对工会的反对。100年后,郭台铭仍在装配线上工作,工资应该会上涨。
老亨利·福特让他的员工买他们的T型车。如果郭台铭让他的员工也买得起iphone呢?
标题:程凯:“涨薪三成”拍案惊奇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0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