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62字,读完约2分钟
一项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措施,将为处于大发展时期的中国文化产业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带来更多期待。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柱于6月3日在北京详细介绍了一个新功能,名为“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该网络平台于去年5月启动。
两年来,从北京到各地的许多部门和行业都在探索文化产业与金融相结合的新模式,“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是其重要表现之一。
刘玉柱表示,该平台将整合资本市场的各种资源,建立文化产业优质投融资项目数据库,努力解决文化企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信息和资源不对称问题。
在中国,像传统工业企业一样,“融资难”曾经是文化企业的“大问题”。业内人士表示,过去,由于固定资产有限,以及金融机构难以评估创造力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文化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有限。
然而,这种情况在过去两年发生了显著变化,各种融资方式,包括信贷、股权投资、债券等,已经开始出现在行业中。
"信贷融资是目前中国文化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方式."中信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项目经理兰佩(601998)表示。
目前,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推动银行信贷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正在初步构建。特别是去年3月以来,地方文化部门提交的、文化部推荐的23个贷款申请项目,已获得银行贷款60多亿元。在文化产业发达的上海,当地政府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这将在未来五年内以300亿元的融资规模支持上海的文化产业。
股权投资也已初步进入文化产业。财政部以注资为导向,组建了一只规模为100亿元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兰佩表示,在关注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股权投资更青睐新兴文化形式。
在债券融资方面,自2008年以来,两家文化企业在中国债券市场发行了5只债券,融资金额达50亿元。除了企业债券,国内债券市场上的各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都被文化企业尝试过。
"现在信托也成为一种文化融资创新."杭州市发改委财政司司长王万霞表示。
据她介绍,去年年初,以“新西湖十大湖”之一的“宝石流霞”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小企业集体债权基金,作为结构性信托融资产品正式发行,信托贷款总额6000万元,期限1年。
对此,中国投资咨询公司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蔡玲认为,与早期尝试相比,目前文化产业信托产品的运营经验和市场影响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中国文化产业融资“贫血症”正逐渐缓解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0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