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2字,读完约4分钟

在呼和浩特以东120多公里处,您将到达惠腾西勒草原。这座城市渐渐看不见了,路边闪烁的风车变得密集起来。

十年前,当李智作为一名技术人员被指派在这里建造一个风力发电厂时,他不明白每天经过的风意味着什么。

这片草原位于内蒙古中部,地势平坦,昼夜温差大。横向辉腾梁使其成为自然风通道。根据实测数据,当风通过辉腾西勒时,40米高度的平均风速达到8.8米/秒,有效风时达到7293小时,破坏性风速极小,稳定性强,连续性好。

内蒙“陆上三峡”输电遭遇体制之困

这些实测数据使辉腾西勒草原成为风水宝地,风力发电成为发展热潮。

仅仅三年,李智的邻居突然增加了。华能、大唐、华电、北方、京能、中广核等七家大型国有企业纷纷在这里“拉风”。让这片草原成为内蒙古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之一,其风力发电约占全省风力发电总量的1/3。

内蒙“陆上三峡”输电遭遇体制之困

他已经成为北方联合电力惠腾西勒风电场的主任,他每天的愿望就是尽可能多地发电,然后全部送出。和他打交道十多年后,风对他来说不再那么神秘了。“有规则可循。”

内蒙“陆上三峡”输电遭遇体制之困

掌握了这一规则,他的风电场所属的孟茜电网在4月8日创下了纪录,当时电网中风力发电的比例达到18.7%,运行稳定。然而,根据以往行业专家的预测,当风电并网功率超过总并网功率的5%-10%时,电网将无法负荷而崩溃。

内蒙“陆上三峡”输电遭遇体制之困

然而,近20%的互联网接入无法缓解风电网站面临的“送电难”的尴尬。当华北和华南忙于应对电力短缺时,意想不到的“停电令”仍然是他最大的担忧。由于内蒙古电网的输电瓶颈,他经常被迫在夜间弃风而停。

内蒙“陆上三峡”输电遭遇体制之困

他对掌握“风语”感到困惑:“既然全国普遍缺电,为什么内蒙古空的电风扇要转呢?”

风电场“停电令”

每天晚上11点,李智都会紧张地检查自己的手机。电网公司的“停电指令”通常在这个时候到达。简短的信息决定了第二天他的风电场的运行。

“它可能被限制在一定的比例,但在冬季供暖时,也有一个充分的限制。”

根据李智的说法,在2006年之前,风力发电场从未停电过。当时,辉腾锡勒只有不到五个大型风电场。2008年,越来越多的风力发电厂在内蒙古建成,只有辉腾西乐扩建到7个,导致停电。“2008年,供暖期的限电只是一种现象,到2009年,停电范围大大扩大。”

内蒙“陆上三峡”输电遭遇体制之困

李智电厂旁边的华电惠腾西勒风电场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据安全生产部梁振飞介绍,调峰限电主要集中在用电量减少的夜间,供暖集中在10月至4月的冬季。

内蒙“陆上三峡”输电遭遇体制之困

根据华电风电场的数据记录,从2010年至今,华电风电场的月平均发电量已经达到3500多万千瓦时,在供热高峰的1月份限制在3000万千瓦时以下,2月份甚至降至2000万千瓦时以下。

内蒙“陆上三峡”输电遭遇体制之困

“每天晚上收到短信时,我都很紧张。”我希望明天我能少限制一点。”梁振飞说道。

内蒙古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调度中心主任王小海表示,在冬季采暖期,由于用于供热的汽轮机必须在抽汽和供热期间同时发电,为了保证供热,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火电,因此必须采用调峰,牺牲风电。削峰意味着限制电场的电流。

内蒙“陆上三峡”输电遭遇体制之困

据梁振飞介绍,从2009年冬季到2010年元旦,内蒙古因弃风停电损失了9亿多千瓦时的电量,直接损失近5亿元。

发电减少不是唯一的损失。李智表示,在停电高峰期,一些机组不得不停止运行,但由于他所在的风电场建设较早,一旦一些老机组停止运行,重启将需要8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有时停一天可能意味着这些机组第二天无法启动。

内蒙“陆上三峡”输电遭遇体制之困

结果,李智陷入了这样的无奈:要改善这些旧单位,需要更多的投资,而在停电的情况下,新单位的投资就更难谈了。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设备在反复断电和关机时变老。

内蒙“陆上三峡”输电遭遇体制之困

"只要我发电,我就一定会盈利."李智说,然而,电力削减的现实和风力发电的光明前景只能让大型风力发电场在当前的尴尬处境下变得麻木,因为他们预计明天的电力削减将会减少。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标题:内蒙“陆上三峡”输电遭遇体制之困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0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