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8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造船业从解放初期发展到现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解放初期到1978年,这是艰苦奋斗和奠基的时期;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20年来,造船业稳步全面发展,开始逐步走向世界;第三阶段是从2000年至今,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造船企业的劳动力优势和生产能力优势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无疑已经成为一个造船大国。然而,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王金莲表示,中国造船业要“变得更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众所周知,造船是一个资本、技术和劳动力高度集中的行业。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和资金充裕。然而,中国、日本、韩国和欧洲在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上还有很大差距。
总的来说,中国在从造船大国向强国的道路上有三个弱点。
产能过剩和盲目扩张
尽管产能过剩引发的恶性竞争已经出现,但中国造船业仍在盲目扩张,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
早在2008年初,王金莲就强调要注意防止产能过剩,但前所未有的繁荣让产能过剩势不可挡。到目前为止,中国造船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此外,金融危机抑制了需求,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造船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去年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的造船能力约为6600万载重吨。根据《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2011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造船完工量35%以上的目标,到那时,中国已建成的造船基础设施将有三分之一以上产能过剩。业内专家透露,许多小船厂的数据并未包括在统计数据中,实际生产能力可能接近1亿载重吨,因此过剩产能更多。
在这种过剩的情况下,造船仍在中国各地进行。许多沿海和滨江城市高喊建设万吨造船基地的口号,许多城市已经付诸行动。
专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造船业特殊的逃逸序列:在低端造船领域,我们有大量的剩余产能,而在高科技造船领域,我们的产能极度缺乏。
对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民主建设协会上海造船工作委员会主任胡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如果产能过剩问题得不到缓解,一旦航运市场没有恢复,一旦手持订单存量消耗到警戒线,价格战就不可避免。他建议,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应停止批准所有造船、海洋工程和重型机械钢结构项目,特别是限制外国造船和海洋工程企业投资建造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严格执行已批准但尚未开工的新建和扩建项目的再申报制度;合理评价现有造船能力,特别是名义能力、潜在能力和土地资源占用等。,包括使用修订总吨位而非载重吨位计算造船能力。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三大软肋制约中国造船业发展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1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