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9字,读完约3分钟
铜加工能力和在建项目的历史成就
铜加工材料能力——高精度能力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谈论过剩,但盲目和无差别的冗余建设应该避免
全国铜加工能力约为1200万吨,但高精度产品的生产能力仅占40%左右。中国铜加工业必须努力提高现代加工材料的生产能力,以应对市场竞争,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需要。原因如下:
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将保持8% ~ 9%的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是经济工作的主线和铜加工业的重点。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行业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大而不强:
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急需整顿、兼并和重组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1200多家生产企业,其中8家企业产量超过10万吨,大部分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广东,主要产铜省份是浙江和江苏。我国铜加工材料的产地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浙江省一直是全国第一,中西部地区的铜加工业相对落后。
生产技术、设备和产品质量亟待提高
我国的铜加工技术和设备既先进又落后,而传统的经典生产技术仍占主导地位,其加工技术仍是合金熔炼、半连续铸造、热加工和冷加工,因此工艺流程长、能耗高、产量低、环保条件差,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和设备创新。
对中国铜加工技术和准备的总体评价是:先进与落后并存,中铝罗通集团等具有代表性的铜加工企业的技术和设备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和设备仍停留在60年代的水平,形成了中国铜加工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的现状,造成了国民经济所需的优质、精、精产品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的被动局面。
铜产品质量水平发展不平衡:在众多铜加工产品中,空可调内螺纹管的质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是中国铜加工行业的骄傲,但其他产品如带材、管坯、型材和线材的质量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产品质量波动,产品精度低,表面光洁度低,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差;如果用于电线电缆生产的铜丝杆中的铜含量在98%至99.9%之间波动,低铜含量将导致电阻增加,从而导致导体发热,造成电能传输的浪费,影响电器安全,缩短使用寿命。
大宗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产能不足。一些产品仍需从国外进口,如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用铜合金带和铜-镍-硅合金,目前正在国外工业化生产和应用,而中国目前只能生产第一代引线框架材料(铜-铁-磷合金)。外翅片铜管在国外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其散热率可提高3倍以上,广泛应用于供热设备、化工、船舶、电力等部门,而这类管材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提高技术经济指标,节能减排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技术经济指标是铜加工整体水平的综合反映。中国铜加工技术经济指标的产量、金属消耗和能耗明显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表明中国铜加工尚未摆脱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的被动局面。
铜加工的主要能耗过程包括合金熔炼和铸锭、热加工和冷加工,分别占40%、30%和30%。金属消耗分别占45%、45%和10%。
铜加工排放主要包括炉渣、烟尘、金属氧化物和工业废水,主要来自冶炼和热加工,约占整个铜加工过程的98%,热加工约占总排放量的20%。
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国策,铜加工业也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其指标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中国铜加工业在逆境中稳步发展(二)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1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