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4字,读完约4分钟
4月是上市公司的“年报季”。正如业内专家预测的那样,随着光明乳业(600597)年度报告的披露,中国乳业的表现已经全面呈现红色,正式宣布全面复苏。但是在这些辉煌的数据背后,该行业的未来值得深思。
“如果说中国乳业在过去十年最突出的成就是打造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拓展了中国乳业市场,那么在未来十年,中国乳业应该更加关注如何打好基础,保持‘强势’。”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近日表示,在中国乳业持续增长的大好形势下,民族品牌不仅要关注销量、利润、规模和排名,更要认清中国乳业与世界顶级乳业巨头的差距,在质量、研发、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让一大批“中国牛”真正成长为在全球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世界牛”。
夯实基础,专注于制作优质牛奶
纵观现代乳品工业一百多年的历史,无论销售量有多高,市场范围有多广,世界乳品巨头们仍然是一杯优质、绿色、健康的牛奶。从“中国牛”到“世界牛”,民族乳品企业首先要做的是做强做大,把优质的奶源与创新技术完美结合,提供更多更好的乳制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这方面,全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先品牌早就已经开始规划布局。
在呼和浩特,乳制品专家表示,早在几年前,中国乳制品的领先品牌蒙牛就开始规划“生态草原”计划,并投入巨资建设十几个大型牧场。这一前瞻性举措使蒙牛的牧场奶源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了奶源的制高点。当中国乳业逐渐发展到成熟阶段,蒙牛的牛奶分销措施逐渐显示出更加清晰的战略作用。
在“中国乳都”和灵儿的核心区域,记者看到,在万头牧场的帮助下,蒙牛生产的牛奶来源可与欧洲优质原料奶媲美。同时,蒙牛还邀请外国专家用动物福利的理念饲养奶牛。这一系列措施使蒙牛特留斯等优质产品快速成长,并在世界乳业大会上代表中国获得全球奖项,实现了中国乳业百年零的突破。
随着优质奶源的培育,蒙牛重视并投资研发。蒙牛意识到“中国制造”的核心在于中国的“智慧”。蒙牛成立之初,根据国际领先企业的经验,将R&D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今天,蒙牛投资12亿元建立了中国最大的高科技乳品研究所和高智能生产基地。平均而言,每9天就有一项专利被宣布,每6天就有一个新产品问世。在这个研究所里,16家国际和国内乳品技术提供商和科研机构,如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丹麦阿拉巴马大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汇聚一堂,形成了蒙牛不同寻常的R&D能力。
增强内部实力创新中国乳品管理模式
“借鉴国外乳业发展经验,要培育世界级乳业巨头,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定符合时代特点和需要的企业战略,真正做到务实、做强,为企业迈向世界一流奠定坚实基础。”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接受采访时说。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o e c”管理模式首次在乳品行业得到了彻底的实施。记者在参观蒙牛时看到,随着“天天过去,天天向上”管理的实施,企业的每一项工作目标都落实到了每一个人身上,落实到了每一天,并将结果与员工自身的奖惩挂钩,从而在目标、日清和激励之间形成了一个闭环优化和良性循环。这种管理的背后,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动力。从总裁到员工,每个人每天都有一点进步,企业会不断从优秀走向卓越。
今天,这种优秀的管理效果正在不断涌现。蒙牛2009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三项费用大幅下降,说明蒙牛管理层在降低成本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通过管理,提高效率,员工的收入也在行业中名列前茅,形成良性循环。蒙牛的管理模式在行业内一直享有盛誉,并吸引了众多同行前来参观,被称为“蒙牛模式”。
壮大乳业资本,引领乳业发展
世界乳制品行业50%的增长来自中国。中国乳制品增长的50%以上来自内蒙古。2010年,乳都所在的呼和浩特市明确提出向绿色奶都转变,实现呼和浩特向“绿色乳都”的转变。蒙牛等龙头企业的经验表明,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可行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我们看到,蒙牛投资4500万元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利用畜禽生物质能的沼气发电厂,日处理新鲜牛粪500吨,日生产沼气1.2万立方米,年发电量1000万千瓦时,年减排约2.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实现奶牛“发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此项目专门授予了“加速中国可再生能源商业化能力建设项目大型沼气发电技术推广示范项目”。蒙牛还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方面投资了4亿多元。”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资深研究员、知名经济学家马宇指出,蒙牛的绿色发展战略代表了行业龙头企业对中国乳业未来发展的责任。
马宇认为,对于民族乳制品品牌来说,从基础做起,调整自身的企业发展战略,而不是一味追求做大、做强、向全社会倡导的绿色经济战略靠拢,是乳制品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课题”。
标题:中国乳业:从“中国牛”迈向“世界牛”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1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