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1字,读完约3分钟

经过12年的奋斗,“三网融合”终于在政策层面打破了僵局,广播电视和电信迎来了一个豁然开朗的局面。 三网融合是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而推出的国家战略。与之前由于部门利益的限制而导致的延迟相比,这一政策的清晰性和三阶段推进时间表显示了政府基于国家利益促进三网融合的坚定意愿。然而,新政策从一开始就有偏见。虽然允许广播电视和电信相互进入,但它们在具体的“程度”上明显不同;目前,关于平衡三方利益的各种观点和争论频繁,但用户的利益却集体失语。但是对于今天的电信和广播业来说。在狭隘的部门利益之争之外,如何以用户利益为出发点扬长避短是最迫切的问题。政策的过度保护不会给整个三网融合事业带来长远利益。广播电视政策先倾斜2010年1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融合,明确提出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推进广播电视双向接入试点;从2013年到2015年,我们将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 在具体政策准入方面,将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双向准入试点项目。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企业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及互联网业务;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鼓励广播电视企业和电信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这次公布的三网融合政策中,虽然允许一些有资质的电信运营商制作和传输内容,但电信企业还没有获得内容整合和运营的资质,也就是说,他们决定在平台上播放什么、如何以及何时播放。即使是制作权也没有突破广播电视内容管理的核心领域,对内容的监控仍然需要通过广电总局。 广播电视赢得了进入电信领域的入场券,这将与电信在宽带和iptv服务方面展开积极的竞争。但是,电信并没有获得进入广电领域的关键iptv牌照,“双向进入”变成了“非对称开放”,这将直接导致电信行业跟不上未来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对整个行业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三网融合良性竞争局面的形成。利益的天平仍在摇摆,早在1998年,国家就提出要进行“三网融合”。此后,“三网融合”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但由于历史和利益问题,进展缓慢。 对于这项政策,业界普遍将其理解为“双向进入”,但实际上是“非对称单向进入”,国家正在给尚未完全政企分开、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广电部门“一些时间”,让它们优先发展,以便将来在同一个平台上与电信运营商竞争。政府首先从政策层面对各方利益的纠缠做出了一定的倾向。然而,借助政府管制进入市场竞争本身就是对市场竞争的否定。 新政颁布后,广播与电信之间的利益博弈成为外界解读的焦点。从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广播电视系统牢牢地保持着其在内容上的主导地位。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更多的是考虑自身利益,与电信行业的竞争已经成为广电的唯一出路。广播电视“保守”和“落后”的形象在媒体的反复报道中不断被放大,封闭的管理体制和分级区域垄断的市场结构被认为是三网融合的障碍。 现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来自三网融合的开始。广西iptv的停播进一步表明,广电对电信的壁垒依然非常强烈,维护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惯性思维依然根深蒂固。真正打破三网融合的坚冰需要时间。 许多专家和政府官员在谈论如何实施三网融合时,往往强调平衡各方利益,这实际上是长期以来难以突破的困境后形成的惯性思维。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三网融合利益平衡成难点 聚焦民生或是突破点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2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