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25字,读完约5分钟
本期的最后一个问题是“结合80后和90后就业人群的特点、全球人力资源的现状和您的经验,您对中国未来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和管理有什么样的期望?”总结回答如下,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狄青先生——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依赖于未来大环境下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无论是人力资源的质量还是供求比例,仍然很难下结论。有必要提及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教育制度的变化。如果中国的教育质量和模式不变,未来的人类素质绝对令人担忧。然而,我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所以我觉得劳动力短缺也预示着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加快内地的经济发展,对整体经济和国家的未来都有好处。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经济发展得好,许多事情会更容易处理,未来五年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至于教育,与经济相比,它是一个重要但不是最紧迫的问题,但它也需要很长时间来改革。其中,家庭不能把价值教育的所有责任都推给学校,还要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从每个家庭强化孩子的责任感和其他价值观。
张明辉先生——警惕“劳动力短缺”的循环。从大的发展环境来看,如果企业需要走出去,就必须走出去,要么去中西部地区,要么去中国市场。但是,在全国博弈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完成产业升级,只能继续停止低端产业链,中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劳动力短缺的命运。
中国东部就像20多年前的香港,他们走过的路是这样的:一旦工薪阶层回到中西部当老板,他们也会用压榨劳动力来赚钱,所以他们最终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企业在迁移时,应该更加注重产业升级和转型,否则很可能会步东部沿海发展的后尘。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也应该考虑个人发展和迁移,例如,从制造管理到酒店管理,从东部到中西部。
中国人力资源经理卞志新:劳动力短缺和就业难捏。未来的人口确实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劳动力的绝对数量越来越少。学者们也在质疑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因为如果劳动力不充裕,成为世界工厂的大前提就值得怀疑。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寻找替代劳动力的考验。布凡提主要在国内销售。目前,世界工厂不用担心,但也有必要防止劳动力减少的问题。
我们学习了公司在发达国家的做法,中国工厂也引进了高速自动机器。由此带来的变化是生产人员需求的减少和生产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例如,机修工应该懂得一些操作,机器的小故障可以自己解决,大故障应该咨询工程部,这需要从招聘到管理的支持工作。
从思维的角度来看,面对劳动力短缺的可能性,我们应该从财务的角度进行权衡:是引进自动化程度更高的设备对企业更有利,还是保留劳动力。具体而言,劳动型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并与职业学校和劳务公司等劳动力来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引进自动化机器,除了企业文化、待遇、就业合作等要求外。,有必要培养员工的技能。对于人员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的企业来说,留住人员的成本可能比购买机器的折旧成本更具成本效益。
与寻找劳动力替代品不同,一些企业通过将生产工厂转移到越南、印度、菲律宾和其他劳动力丰富、员工工资相对低廉的地方,解决了这个问题。像诺基亚这样的许多配件现在都在越南生产,其他电子和服装工厂也是如此。由于企业生存需要利润,如果没有国家的相应支持(如产业政策和税收优惠等),企业需要提高工人工资,就很难长期生存。)。大量企业的消失将导致就业成为一个更大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未来,亚洲作为一个整体很有可能成为全球加工的配送中心。因为中国的劳动工资确实在快速上涨,而且不少国家的劳动成本都低于中国。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劳动法的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劳动力成本将不再像今天的欧美那样低。因此,从长期趋势来看,企业转移生产岗位不是长久之计。
当然,国家不能袖手旁观。现在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有必要对产业进行升级、转移和调整。然而,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非常严重。只有加薪应该区别对待,而不是一刀切。另外,由于就业的多重压力,解决困难需要时间。未来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仍有许多可变因素,难以准确预测。
静初女士——没有绝对的劳动力短缺/就业困难。即使存在劳动力短缺,仍有许多企业根本不缺人。即使就业困难,仍然有许多优秀的人可以同时得到几份工作。换句话说,有些企业无法招聘到合适的人,有些人找不到他们想要的工作。在未来,将不会有绝对的劳动力短缺或就业困难。
然而,如上所述,如果社会价值取向不变,父母和子女仍然不喜欢基层岗位,企业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不调整就业方式和工资福利水平,劳动力短缺将加剧。如果我们未来的社会生活继续像现在这样承受三山(住房、教育、医疗),人们只会更加害怕消费,国内需求无法扩大,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的服务业无法繁荣发展,就业困难也更加严重。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整合太多的力量(政府、企业和家庭)来共同改变现状。我们看到,政府、企业和全社会都在关注并逐步完善。虽然这一变化过程注定是漫长的,但它加强了方向。
标题:中国人力资源供需之路向何方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8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