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12字,读完约6分钟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的一揽子计划,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全面复苏。能源产业化危机为机遇,艰难前行,抓住全球能源需求放缓的有利时机,加强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抓住国际能源价格下跌的难得机遇,创新模式,加强能源领域的互利国际合作;围绕建设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团结奋进,开拓进取,能源运行总体稳定,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2009年能源经济概况
2009年,全国原煤产量29.6亿吨,比上年增长12.7%。全年发电量36506亿千瓦时,增长7%;全社会用电量36430亿千瓦时,增长5.96%。原油产量1.89亿吨,总体持平,下降0.4%;原油净进口1.99亿吨,增长13.6%。天然气产量829.9亿立方米,增长7.7%;煤层气(气)开采量达到71.8亿立方米,利用量为23.5亿立方米,分别增长23.8%和36.6%。
(一)年运行能耗先低后高,总体稳定
2009年,宏观经济继续好转,能源需求逐步回升,呈现“先低后高”的趋势。年初,国内外市场需求萎缩,能源运行不畅。自第二季度以来,宏观经济停止下滑并趋于稳定,能源需求逐步回升,煤、电、油消费结束了持续下滑。上半年,国内能源供应总体宽松,价格稳定。第三季度,随着大型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企业运营率明显回升,夏季冷负荷高,能源消耗旺盛。第四季度,钢铁、建材、化工和有色金属等行业迅速复苏,推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冬天过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长期遭受极低的气温,居民的供暖能量迅速增加。中国中部和东部的天然气和煤炭供应短缺。总体而言,下半年能源消费趋于活跃,全国能源供需总体保持平衡,部分地区、时段和能源品种供不应求。
(2)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1.各产煤大省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有序推进。截至2009年底,山西省98%的重组整合企业已正式签订协议,其中94%已被主体接管。煤矿恢复重建和关闭工作全面展开,“多、小、散、低”的产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一,工业水平明显提高。矿山数量从2598个减少到1053个,矿山企业数量从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30万吨/年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单井平均规模由36万吨/年提高到100万吨/年以上,所有预留矿井全部机械化。第二,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形成了4个年产1亿吨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3个年产5000万吨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和11个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三是开采机制明显优化。形成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存的办矿格局。其中,国有企业办矿山占20%,民营企业占30%,股份制企业占50%。第四,安全能力明显增强。整合后,预留矿井将建成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安全生产形势将持续稳定改善。第五,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省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回收率、原煤洗选加工率、主要污染源控制达标率、煤层气(气)提取利用将明显提高。贵州省通过监管、兼并和收购大型国有煤矿整合小煤矿,而河南省则促进现有国有重点煤矿的强大联盟。2009年,全国共关闭1000个小煤矿,煤矿数量降至15000个。
2.继续优化权力结构。首先,热能的比例下降,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增加。截至2009年底,中国火电装机容量为6.52亿千瓦,比上年增长8.2%,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74.6%,比2008年底下降1.5个百分点;水电装机容量1.97亿千瓦,增长14%,约占22.5%,比2008年底增长0.74个百分点;风电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光伏发电超过20万千瓦。二是火电建设继续向高参数、大容量、环保机组发展。截至2009年底,我国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比例达到64.6%,比2005年底增长21个百分点。中国有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在运行,12个机组在建。第三,核电建设步伐加快。目前,中国有20个在建核电机组,是世界上在建机组数量最多的国家,在建规模为2192万千瓦。第四,积极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内蒙古自治区风力发电超过500万千瓦,中国首个1000万千瓦风力发电示范基地——甘肃酒泉风力发电基地和中国首个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工程——甘肃敦煌太阳能光伏电站开工建设。
(3)创新模式加大国际能源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2009年,中国与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签署了总额超过600亿美元的石油贷款协议,每年可保证进口约7500万吨原油,约占2008年进口原油总量的42%。中俄原油管道的俄罗斯段和中国段已于2010年底开工并投入运营。中亚天然气管道单线竣工投产,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开工建设。一项关于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的政府间协议已经签署,该协议将建设一条通往云南昆明的油气管道。与周边国家的油气管道建设不仅为我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也为过境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沿线地区设备制造、机械加工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依托重大项目开展科技创新,在能源设备自主创新方面成绩显著的
中国将主要能源设备自主化作为提升中国能源产业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依托重大项目推进天然气长输管道、大型液化天然气成套技术和重型燃气轮机设备自主化。2009年,第三代核电超大型锻件、主管道、安全壳等关键设备自主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国产1.5兆瓦风力发电机已成为主要机型,亚洲首台3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已成功并网发电。海上钻井平台、海上工程设备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自主水平已经大大提高。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空冷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800 kV直流输电线路和1000 kV交流输电示范工程。2009年,电站成套设备出口1800万千瓦。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标题:2009年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及2010年展望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2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