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07字,读完约3分钟
首先,通过“身份换股”的方式,2500多名员工放弃了“国有身份”,将所有的国有股都换成了一名员工。经过三年的沉默,再加上“换鸟笼”的技术,企业高管以4000万元的价格获得了所有员工的股份,包括市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所有这些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容忍和支持。
“这是一个阴谋!在摇摆不定中,十多亿国有资产成了他的个人财富。”
2010年元旦假期,大雪前的阜宁县一片灰暗,石俊(化名)背对着秦皇岛市丽华淀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丽华淀粉”)的生产车间压低了声音。
石俊口中的“何”是指李华淀粉董事长兼总经理何军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阜宁县人大副主任。
管理层4000万元购买10亿元员工股份
黄昏时分,下班的工人们匆匆忙忙。石军带领《法人》记者参观了这个巨大的厂区。为了防止别人认出他,他把自己裹起来,除了一双眼睛,其他地方都裹得很紧。他说:“如果你被认出来,你就不能在未来生活了。”记者的采访在这种“白色恐怖”的气氛中艰难地结束了。
水蛭淀粉原为国有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食品行业百强企业之一;河北省百强企业和河北省医疗系统利税大户(年利税约8000万元)是阜宁县的支柱产业,上缴利税一度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一半。重组前,账面资产总额达到7亿元。
石军是这里的老工人,也是中层干部。2006年4月,阜宁县在“民族退却,人民进步”的旗帜下,以“股份身份”的名义,将国有股份出售给职工。职工放弃“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和拖欠的各种保险费,取代了国有产权,完成了“民族退却,人民进步”。员工任代表全体员工接受了所有的国有股,包括史俊在内的2432名员工幸运地成为了这家新成立的大型民营企业的“隐形股东”。
这种重组的独特之处在于“股份身份置换”。在重组的过程中,企业一步一步地生产,几个新启动的数千万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唯一不同的是,工商登记的企业性质从“国有”变成了“股份”,代表国家控股的阜宁县公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变成了任员工,一切都在悄悄进行。
改革后,李华淀粉已成为所有员工的“挂名”企业。丽华淀粉执行副总经理孙颖自豪地告诉《法人》记者:“改革后,全体员工以工厂为家,按照改革前的要求,同心同德,使企业效益稳步上升。近三年来,固定资产增加近4亿元,企业总资产超过11亿元。在过去的三年里,企业的年利税一直在9000万左右。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利税没有下降,反而上升,突破1亿。”
自2009年3月以来,丽华淀粉再次进行了“产权交易”。经理们以超过4000万元的价格收回了所有市值为10亿元的员工股份。这位员工表示,“即使这4000多万元也是企业的钱,而高管们连一分钱都没付。”同年6月,丽华淀粉赴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将任的“股份”变更为以何军师为首的9名高管。改革以来,没有拿到“奖金”的员工已经从股东降为“工人”。
这笔交易让员工们既流血又怨恨。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由管理者精心设计的陷阱,旨在攫取巨额国有资产。它们只是这场攫取国有资产游戏中的一枚棋子,被使用后就会被踢走。
真相是什么?元旦前后,《法人》的记者多次往返于北京和河北之间,穿梭于这个海滨小镇的大街小巷。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标题:河北抚宁国企改制催生富豪 10亿国资成私人财富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