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5字,读完约3分钟
在创业阶段拒绝了两项外部投资;现在,他们为什么愿意放弃他们的控股权,与大型跨国公司合作?
对于那些刚刚接触到生物疫苗初创企业的人来说,云南华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新药批发商,而不是初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目前已经成功开发了9个新药(疫苗)品种,其中3个是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内疫苗企业没有先例。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二个产品,国家“863”重点项目“冻干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于2009年推出,当年公司销售额超过2亿元。
这家公司成立只有9年,其中6年是“潜在的”,没有任何产品,当然也没有收入;直到2007年,它才推出了第一款疫苗产品,并启动了市场。
这个市场奇迹是由一群科学家创造的。云南华生的创始人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工作,包括公司董事长李运春。现在,李运春的工作是在中国证监会和主要金融机构之间穿梭。他正努力推动他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创建的疫苗制造商进入创业板。
“失败”了6年
李运春,云南昆明人,创业前从事科学研究。他温和的性格仍然揭示了那种生活留下的痕迹。创业后,他被同事们戏称为“忍受失败”——他白天工作,晚上和别人聊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别人都受不了他。
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历史机遇。2001年,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政策逐步放开,他们得以进入这个长期被“国家队”垄断的行业,成为民营企业。
他们三人曾经在科研机构工作,但现在他们已经成为“体制改革下释放出来的活力”。当你开始创业时,你只有五六个员工(包括三个合伙人和两个承包商)、租用的办公室、少量的启动资金和“非常强的信心”。
“企业家三人组”的初始项目是建立和开发“精制甲型肝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我们奋斗了一段时间,得到了云南省科技厅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该项目很快被列入云南省重点科技项目,得到了150万元科技经费的支持。随后,它得到了国家863计划的资助,并获得了200万元的资金。”李云春说。该项目后来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授权。
在生物疫苗行业,除了科研所需的资金外,研发成果的产业化需要更多的资金。"达到gmp标准的生产车间当年至少要建设5000万个."李云春说。由于疫苗研发和产业化周期长,花了6年时间,直到2007年沃森才真正推出第一批疫苗。
在这六年的漫长过程中,公司遇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融资门槛”。“2004年夏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是否出售该公司。”李运春回忆道。
当时,公司缺乏工业化资金,一些外国投资者愿意投资,但前提是他们拥有控股权,原有的管理团队可以继续作为技术方。在这种设计下,“一群从事技术的人,突然之间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数千万的现金”,而他们仅仅过了三年就开始创业,回报是巨大的。
经过几次讨论,李运春和他的团队最终认为,一旦失去控股权,公司的发展方向可能不会遵循其最初的假设。最后一致决定不出售该企业。
2004年11月,公司将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的一项专利技术转让给上海浦东张江科技园的一家大型企业,技术转让费为2000万元。如果这项专利将来成功产业化,市场利润将是转让费的10倍以上。因此,李云春用“卖女儿养儿子”来形容当时的无奈。
第二次面临同样的选择问题是在2006年,当时一些企业希望以约5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收购云南华生。李云春说,在感情上,他不能放弃企业。
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云南沃森:六年不出活的疫苗新贵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4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