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3字,读完约4分钟
张怡和在《孤独者的过去》中写道:“中国文化传统与创新的断裂,可以从戏剧舞台和艺术家的命运中清晰地看到。”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峰。然而,在消费文化盛行的今天,传统京剧能否重获市场荣耀的确是一个大问题。
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两代京剧艺术家和从事京剧乃至戏曲经营的专业人士,希望能为寻找京剧的现代商业模式找到一条可供参考的线索。困惑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但正如写在正文末尾的那样,关键在于你能否“带着你的纸镣铐走到最后”。在市场开发中,它也是“输了并不可耻,但害怕是可耻的”。
京剧的历史并不长,它诞生于清末。自徽班入京以来,逐渐融合了徽派、汉剧、秦剧、昆曲等剧种的特点,在舞台艺术上盛极一时,被誉为国粹。在那只脚的方形舞台上,胡琴响起,檀香木板敲击,戏剧开始了。西皮、黄儿和盛丹都很丑,他们扮演了几千年的过去。
在200年后的文化工业化背景下,这种传统戏剧艺术能否复兴其市场繁荣,这似乎是一个错误的命题,是借鉴了流行的传统民间艺术二重唱和相声,还是借鉴了小剧场戏剧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张怡和在《孤独者的过去》中写道:“中国文化传统与创新的断裂,可以从戏剧舞台和艺术家的命运中清晰地看到。”
断裂的后果之一是京剧元素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但京剧本身就在寺庙之上。当一些戏剧艺术开始关注单个品牌的商业价值能否带动产业链的发展时,京剧所谈论的仍然只是刻板高雅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话题,一些从业者似乎对多少人坐在观众席上买戏票漠不关心。
电影《梅兰芳》中有一句台词:“梅兰芳不属于你我,而是属于座位。”名人的价格和工业价值由“座位”(票房)来评判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京剧有1000多种传统剧目,其中300到400种经常上演,唱着唱着,像流水一样,在舞台上欢快地唱着,转身就要被遗弃。
谁的投资沃土?
“即使有民族、华丽、美丽、传统等特点,它也是瑜伽。现在,歌剧的固有标签是日落、衰老、过时和拖沓……”80后导演马倩坦率地说。
2010年初,从小热爱京剧的马倩做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尝试。他把京剧《五笔记》原封不动地放在舞台上,但把它和另外两种传统民间艺术——相声和讲故事——混合在一起。并邀请了三位大人物:王雨,“中国第一老”,马的儿子,“少马爷”和说书人。这场艺术风格各异的舞台剧在北京和天津剧院上演后,场地爆满,很难买到票。
“这是一片被雨水和露水滋养了数百年的肥沃土地。只要你种点什么,就会有好收成,你可以种人参和罂粟,一年种三次,但从来没有人去探索过。”他打了个比方说。
据说制片人天津华谊东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前期投资不足20万。“其实,他们的老板是我的好朋友,聊着聊着自己的想法和想法。他立即决定投资并做这件事,这是完全的。规划和最终实施的可能性。”马倩说。
也许一开始是基于友谊和爱好,但最终,“公司还是盈利了。”
这是他第一次测试水。
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那些从小就苦练的年轻人,那些已经二三十岁的京剧“老演员”,或者热爱京剧的粉丝,再也不愿意“压抑自己的恐慌”。京剧小剧场试演和个人工作室等市场模式已悄然成为“尖角”。
虽然在今天的文化消费生态下,许多好的传统价值观正在逐渐消失,但它们可能没有新的健康的价值观。创造商业机会并不意味着颠覆过去。“振兴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口号似乎是空,但这确实是许多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想法。
另一方面,投资基金也看好文化产业,但“现在似乎缺少好项目。”东方之星空文化基金总经理蒋国星认为,近期许多文化产业基金的落地,对大产业来说是好事,而且“很多情况都不好。”由于历史和制度上的原因,国内文化企业和整个行业主要规模较小且分散。
5月底,由中央政府注资引导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准。一期融资60亿元,总规模200亿元,旨在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和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面对投资基金的热望,在京戏产业链中尽最大努力的年轻人也不是没有梦想。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京剧:寻找新商业模式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4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