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7字,读完约4分钟
维基百科的成功基于一个“基本假设”,即信任普通人的能力和正直。
硅谷故事
2009年9月,43岁的吉米·威尔士来到中国。他是在参加了世界经济论坛在大连举行的达沃斯年会后前往北京的。在北京,威尔士有一位中国导游,他受过大学教育,英语说得很流利。一天,导游问他:“吉米,你是做什么的?”“我是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威尔士说。很快,他看到一张空白的脸,这个年轻人不知道维基百科是什么。然而,维基百科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来自alexa和conscore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维基百科已经跻身世界上访问量最大的五个网站之列;早在2007年4月,美国就有三分之一的互联网用户将它作为咨询工具。
在旧金山,威尔士告诉我,他曾经被中国震撼过;我,隔着桌子,被威尔士奶昔打了好几次。
关于我面前的这个人,我有四个问题。首先,他对《源泉》的作者安·兰德的爱是如何影响他创建维基百科的?他被美国人所爱又被美国人所恨。其次,一个出生于期货和期权公司研究总监的“金融人”如何理解web2.0所倡导的ugc(用户生成的内容)?-至少在那个时候,看似无辜的教资会远未被地球认可;第三个问题可能涉及人性和哲学,以及维基百科运作的核心秘密,那就是,为什么维基百科上有这么多努力工作的用户却没有得到回报?第四,根据我咨询的信息,如果维基百科接受广告,并且早在2007年就被估值为12亿美元,它会一直保持其非营利组织的地位吗?
我的问题与中国非常相似,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果然,威尔士笑了。“我们的方法可能更像共产主义方法,但奇怪的是,提出这些问题的大多数人来自共产主义国家或前共产主义国家。”
他从第三个问题开始:“我想这里大概有几个目的。”一种是为了娱乐,比如运动;另一个是认识朋友的起点,不是为了钱;第三个问题可能与个人利益有关。”
“我是一个客观主义者。”谈到兰德,威尔士开始思考,“在维基百科出现之前,世界上没有理性讨论的地方,因为有许多意识形态或宗教的限制,还有一些人为的和有组织的谎言宣传。”我希望我能建立一个传播知识的平台,通过实事求是和理性的讨论来正视或解决一些分歧,而不是情绪化的讨论。”
我之所以提出第二个问题,是因为维基百科的成功是基于一个“基本假设”,即信任普通人的能力和正直,这使得它一开始几乎总是生活在怀疑之中。最经典的评论来自《大英百科全书》的主编,他认为这是一个“公共厕所”。“我遇到了挫折。维基百科一开始是一个精英架构,它的内容只由专家开发,但结果却是一个死胡同。因此,我们决定向普通人开放这个平台。”
换句话说,在威尔士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建立一个交流和记录的事实平台,但是实现的方式已经改变了,这种改变是如何自然地完成的,我在几天后读了摩根1923年的书《紧急进化》。这是一本非常勇敢的书,它间接地说明了一个真理:即使一个白痴被一个白痴选举出来,结果也是极其惊人的,这是一个彻底的分布式管理和内部民主机制的本质,最终实现动态平衡。
我不相信我的问题。事实上,我带着一些阴暗的心理问了一些问题,但是我被雷到了。相比之下,第四个问题似乎没有必要,威尔士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维基百科的初衷是让受过教育的人为没受过教育的人服务,这样偏远农村地区的人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次相遇没有告诉我如何做大生意的故事,但它告诉了我如何做大事的故事。
(安·兰德(1905-1982),俄裔美国作家和哲学家。她提倡理性和个人主义。1943年出版的小说《源泉》讲述了主人公建筑师霍华德·洛克反抗各种力量,捍卫个人权利,实现自身价值的故事。书中的反传统、反集体主义精神和对个人主义的赞美使其在六七十年代受到年轻人的高度尊重。(
标题:硅谷故事:交手维基百科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4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