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25字,读完约2分钟

一家500强企业再次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因为一名23岁的后备干部在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从大楼上跳了下来。以前,这个企业有很多员工自杀。集团负责人表示,管理层有一定的责任,需要从管理和企业文化体系的角度进行审核。

“跳楼门”的启示:不仅仅是制度

客观地说,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世界500强时,除了抓住市场机遇,它仍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在深圳有40多万员工、在中国有80多万员工的企业,必须有一套管理制度。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们很难要求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实现“见林爱护每棵树”的目标,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或接近这一目标。就管理模式而言,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都不能简单地依靠制度和企业文化来实现这一目标。原因很简单:系统和企业文化已经死亡,而我们领导的团队和我们管理的员工是活生生的人。

“跳楼门”的启示:不仅仅是制度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还必须注意两点:

首先,投入时间、人力和财力为员工提供不间断的护理和指导。近年来,一些企业管理者有“公司这么大,没人担心来”的心态,这往往导致管理的随意性和力度过大,对员工重视不够。例如,员工被区别对待,如“三六九”,这是太制度化,不够人性化。在员工管理方面,有必要在制度和企业文化中植入更有针对性的人性化因素,并给予相应的成本投入,从而实现所有或大部分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进而产生忠诚度。有了忠诚,谁会跳楼?谁会懒惰,容易换工作?

“跳楼门”的启示:不仅仅是制度

第二,结合社会和市场环境,增强管理的灵活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的发展需要两个核心竞争力,

一是产品,二是人才,两者缺一不可。产品是公司的硬实力,而后者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某集团员工跳楼,“大部分事故都是新员工”给了大家一个警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司人员的组织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当一群人占据了企业的大部分人员结构时,管理中自然会出现“分化”。如果管理层不能与那些与自己有“思维差异”的人和谐相处,管理层就一定会出错。而且我们发现很多企业都有定期修改制度(包括企业文化)的习惯,但是他们在修改过程中更注重公司的发展战略,而很少关注员工管理。许多企业甚至在五年甚至十年前的许多年里使用这种系统模型。企业应积极整合更多、更广的柔性机制,努力在“系统原则和管理细节的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这样才能真正适应市场。

标题:“跳楼门”的启示:不仅仅是制度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