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77字,读完约2分钟
新的基金分类审计系统的推出加快了基金产品的发行,但对于基金公司的一线营销人员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福音”。除了发行产品数量增加带来的工作压力外,日益严重的基金产品同质化倾向也导致基层民众甚至渠道销售人员遭受“审美疲劳”,这无疑加剧了基金公司的营销难度。事实上,这种审美疲劳已经蔓延到基金的日常营销工作中,各种基金公司每天都在进行重复的工作。尽管基金公司绞尽脑汁通过创新来突出其营销亮点,但事实上,由于缺乏实质性和连续性,这些创新往往是短暂的。
分析师认为,随着基金公司和基金产品扩张的加速,行业内的差异化竞争将逐渐取代同质化竞争。因此,基金公司未来的营销重点不应该是对现有工作内容的创新,而应该迅速找到自己在基金行业的位置,然后制定一系列的营销计划。
“老三种”的套路
无论是新基金的销售还是旧基金的持续营销,基金公司的营销工作往往离不开三个方面:广告、渠道费和组织活动。目前,基金营销的创新往往是在这三个方面进行挖掘,尤其是在广告和活动组织方面。
在广告投放方面,除了投放量的变化外,基金公司的主要内容变化不大。以印刷媒体为例。在《都市报》上,基金广告大多是软性宣传,包括单一基金的宣传和公司整体形象的宣传。如果聪明的话,公司品牌将以投资者教育的名义无形中传播;然而,在一些全国性媒体中,基金广告大多是视觉硬广告,主要集中于企业品牌的直接传播。虽然一些基金公司曾经轰炸过目的明确、主题概念明确的广告,或者在广告形式上增加了一些噱头,但总体来看,基金公司的广告模式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基本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
在组织活动方面,近年来基金公司可谓花样百出,但也有严重的模仿痕迹。通常,在一家基金公司进行活动创新后,其他公司也会效仿。例如,上投摩根在固定投资领域细分后,创造了“亲子固定投资”的概念,许多公司纷纷打出亲子固定投资牌。这使得基层民众对基金公司的创新活动感到审美疲劳,因为一旦基金公司聚集了一定的业务,同质化的局面很快就会再次出现。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基金公司的营销工作主要集中在产品销售服务上,基金产品的销售具有独特性,这使得基金公司的营销模式逐渐固化。所谓的创新只能通过在日常营销工作中把握一些细节来突出,很难有持续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这将导致基金营销创新门槛低,容易被其他公司效仿,创新的亮点将很快黯然失色。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基金营销遭遇“审美疲劳”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8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