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63字,读完约5分钟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中国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能源结构调整也势在必行。在这种背景下,高热值、低排放、低污染的天然气越来越受到民用、公共和工业领域的青睐。
然而,随着天然气消费的扩大和消费的激增,我国天然气市场的供应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去年冬天,中国大规模的“气荒”是供需矛盾的集中爆发。专家指出,在当前经济发展“低碳风”的新形势下,国家迫切需要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和价格杠杆,明确天然气的角色“定位”,促进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
使用的激增带来了“气短”
2000年以前,我们在四川成都的街道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当外观华丽的公交车开始加速时,一股黑烟(柴油车)从车后出现,路边的行人纷纷掩鼻。然而,现在这样的场景已经消失了,公共汽车和出租车上都印有“c n g”(压缩天然气)标志。在油价年复一年上涨的情况下,许多私家车主悄悄地对他们的汽车进行了“油改气”操作。
除公共交通和居民生活区外,在加快工业化和节能减排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四川工业企业由油改气、由煤改气,天然气化工也在快速发展。川东达州全力打造“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川北广元提出“气化广元”的目标,川南长江边的漳州打造“化工城”...
事实上,四川只是中国天然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一个缩影。在去年冬季的大规模“气荒”中,重庆主城区日供气缺口为20-30万立方米,长寿、涪陵、万州三大化工基地受到影响;武汉市政府停止了56家工商企业和26个出租车加油站的天然气供应,以确保居民生活用气;杭州市1/3城区居民用气量受到影响,38家企业暂停,2家企业减少;还有南京,北京,Xi...
天然气将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能源
“气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核能等新能源“远离水,解渴难”的情况下,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特性满足了“低碳发展”的需要,其消费激增和供需矛盾不可避免。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院长张烈辉表示,与煤相比,天然气热值高,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很少,燃烧后不产生废渣或废水,是低碳经济范畴内的理想能源。目前,煤炭在中国可支配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过大,约占三分之二。
商务部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研究所副研究员童认为,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加大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引进力度,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最可行、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现在许多燃煤地区已经改为燃烧天然气,将来会有更多的天然气被用来代替煤。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王镇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必须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目前,中国消耗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煤炭。这个数额太大,比例太大,应该逐步减少。应该用什么来弥补这个逐渐减少的空?天然气加新能源。天然气对环境影响很小。目前,天然气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不到4%,远低于世界天然气20%的平均水平。中国应该采取措施增加天然气的比重。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缺乏对天然气能源利用和相关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也是“气荒”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从地方利益和领导人政绩来看,一些地方盲目招商引资,进行“煤制气”、大规模建设天然气工业园、化工基地等。,这就导致了“无米之炊”的局面。
低价的问题是一个无法克服的障碍
专家指出,虽然中国天然气行业仍面临一些关键因素,如管道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区域和城际管网系统,但天然气价格低一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中国严格监管天然气价格。天然气井口价格和管道价格采用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主要的定价方法是成本加合理利润,而配气价格由当地价格部门制定。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天然气价格机制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性,也不能准确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
长期关注天然气生产和消费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与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艺声认为,从热值来看,天然气的价格相对于其他能源来说相对较低,这进一步鼓励和刺激了人们的需求,从而导致供需矛盾的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方案只能基于生产和需求,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所谓“开源”,是指一方面通过国内改革和政策引导,逐步增加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增加国内产量,另一方面通过扩大进口,增加国内天然气供应。所谓“节流”,需要科学规划、价格机制、政策控制等手段。如优先发展和保障民用和公共交通领域的天然气供应,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和价格杠杆调整工业和化工用气。
艺声还指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需要选择“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国家在天然气能源的配置上应该有一个长期的战略布局。随着国内经济的调整,中西部地区的加工制造业是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相应的能源配置也应进行调整;东部地区的产业正在进行调整,原本需要大量能源的产业也应该进行调整,使产业区域化和分工更加科学。例如,产品的生产应该转移到离气源更近的地方。
标题:低碳经济时代天然气“定位”须明确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8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