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03字,读完约7分钟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铜生产国、消费国、进口国和重要出口国。铜的总产量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其重要特点是铜的国内需求市场广阔,劳动力成本低,技术创新活跃。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距是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技术装备先进落后、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仍处于中游水平、企业管理粗放、技术经济指标相对落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大而不强。中国铜加工业面临的新形势是,世界金融危机对铜加工业的不利影响尚未消除,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节能减排和企业升级任务艰巨。中国铜加工业的发展战略是在宏观层面上做大做强整个行业,在微观层面上提升企业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打造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一流、技术指标先进的创新型铜加工业。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600405)。为了实现产业升级的宏伟目标,必须进行科学的企业整合,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建立节能、环保、连续、自动化的生产线,这是提高产业水平的重要措施。

铜加工业进入下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的“十五”和“十一五”是中国铜加工业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经历了铜加工项目建设和企业扩张的高潮,也经受住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洗礼。中国铜加工材料产量增长5.5倍,10年平均增长46.2%。2009年,全国铜产量达到888.42万吨,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2009年,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也大幅提升,表明中国铜加工业已经走上了复兴和发展的道路。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是:中央政府采取了以扩大内需、开放国际市场和振兴工业为核心的一揽子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汽车工业和电网建设,为铜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为振兴行业、战胜金融危机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周到的服务;整个行业的企业和工人都在努力和创造性地工作。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铜加工企业开局良好,代表性企业产量增长15%以上。从1月到2月,中国最大的省份浙江铜业增长了18.74%。金田集团克服了金融危机,2008年和2009年产量达到创纪录的24.7万吨,居全国第一。2010年第一季度,产量达到7万吨,同比增长20%。企业完成了重组和升级,但是,铜产量的增长不能无限制,增长速度将会放缓。情况也是如此。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平均增长率为32%,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平均增长率为18.6%,2009年的增长率比2008年高6.18%。2010年第一季度,铜生产形势良好,大多数企业的生产任务将大幅增加,同比增长10%。2010年后,铜加工将进入次高速,铜市场竞争迅速加剧,国内需求成为主要市场。2009年,中国铜加工材料的进出口量在2008年后出现下降,这表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远远落后于中国。进口量下降表明中国铜加工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这是企业技术进步和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结果,而出口量下降主要是国际市场萎缩造成的;各种铜加工材料的进出口分析如下:铜带一直是重要的进口品种,2005年进口量为27.3万吨,为历年之最,相当于当年铜带产量的31.9%。2009年,带钢进口量为历年最低值14.97万吨,2008年为20万吨,占当年产量的12.8%。2009年,这一比例甚至会下降。棒材的进口量与产量之比也明显下降,表明我国主要铜加工材料品种对国外进口的依赖程度正在降低,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管道是净出口品种。虽然出口受到国际市场萎缩和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但仍保持较高的价值。2009年,中国铜加工材料消费再次创历史新高,再次表明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铜加工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内需市场,消费的主要领域仍集中在电力、交通、电力等行业;在国外发达国家,铜及合金加工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比例约为电子电气60%,建筑15%,轻工家电10%,机械5%,交通4.5%,其中电子、电力、家电、汽车和建筑用铜材料增长迅速,中国各行业铜材料的使用比例基本相同。中国铜加工业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原因是:中国铜加工业在过去10年中经历了一个大的发展时期,产能迅速扩大,这在世界铜加工业发展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据不完全统计,新铜带产能约为120万吨,管棒产能为45万吨,铜丝棒产能为150万吨,全国铜加工能力将增加315万吨。这些新项目将在2015年前完成并投入运营。国外发达国家一直以技术、设备优势和高科技产品占领中国国内市场,德国和日本是对华出口大国;国际铜市场的萎缩使得中国铜生产企业转向以开发国内市场为主。市场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的起点和终点,市场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产品质量和技术。铜金属的短缺是不可逆转的,铜价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中国铜资源短缺是一个长期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铜加工业需要电解精炼铜650-700万吨/年,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铜是人类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贵金属材料。其有限的资源和强烈的需求迫使人们接受以下现实:铜作为一种常见的材料已经成为过去,它将作为一种稀缺的材料出现在BLACKPINK。铜价的上涨和铜工业的精密化是不可逆转的。中国铜资源严重短缺,国内资源供给率不足25%,精铜(电解铜)产量居世界首位。然而,电解铜生产的原料主要依赖进口,国内矿铜仅占四分之一。铜资源短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充分利用国外资源,节约铜的消耗,综合利用铜,促进技术创新迫在眉睫。90%的精炼铜被加工成各种铜材料,因此精炼铜消费量最大的行业是铜加工业。因此,如何节约铜的消耗,降低金属的消耗,以铝代铜,充分利用回收的铜原料直接生产铜加工材料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铜价将继续波动。“十二五”期间,铜价将在5万元至7万元/吨之间波动,V型底部难以再现。金融危机对铜加工业的影响始于铜价,其强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2008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当月铜价高达66385元/吨,但12月降至25993元/吨,2009年12月又回到56000元/吨。预计它将在这里振荡,并实现V形反转。铜价有很多变数。如果没有其他变化,铜价将振荡下降,铜价高点预计为65000元/吨。铜产品价格变化剧烈,对铜行业影响很大,其中精铜价格是核心,影响铜精矿、铜加工材料、再生铜和硫酸的价格;铜价对铜加工企业的影响非常严重。铜原料的价格约占铜原料售价的85% ~ 90%。一方面,它导致企业营运资本的剧烈变化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因此,铜加工企业准确预测和适应铜价的剧烈变化非常重要。(待续)

标题:中国铜加工业在逆境中稳步发展(一)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8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