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97字,读完约7分钟

在高校管理中,行业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地位是否有利于高校管理?在这个问题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张新民说:“大学管理者可能不是优秀的学者,因为优秀的学者可能不是好的校长。”他可以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但最重要的是他必须有统一协调的能力。”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学术带头人”管理者的利与弊

在张新民看来,学术领袖的院长和校长既有固有的优势,也有固有的劣势。如果管理者在学术上得不到大家的尊重,而我只有自上而下的行政领导,我就不能很好地管理教师和学者——这是学术领导者管理者的先天优势;学术带头人固有的缺点是不利于学院各学科的均衡发展。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各方面协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校工作中各学科的均衡发展上,也体现在学校各部门的合作上。协调能力是学术管理者不可或缺的素质。

担任总统十年后,曾担任副总统的张新民在这个问题上有发言权。

“在我担任国际商学院院长的时候,我能够最大限度地协调学院资源,优化资源;在担任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之后,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各个学科的发展。”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张新民现在负责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合作。如果协调能力不强,会影响工作进度。

“在你自己的专业领域,因为你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更容易推动这个领域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这更多是因为你是副总裁,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协调来推动工作。”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张新民承认,他很少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基于命令的管理,更多的是以讨论的形式来协调各个部门。

协调的另一个含义是,在组织结构中,各部门在承担不同的角色时,应注意各部门的合作。这也是局部优化和全局优化之间的矛盾。例如,学科建设强调学术研究能力,引进大量海归鼓励学者进行学术创新。如果我们不注意各部门的协调,最终可能会导致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忽视。当高校提供的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时,问题最终会出现。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权力与权威

在张新民看来,管理者和领导者在正常情况下是一致的,而且领导者的概念更广。一个领导者可以通过管理来领导一个组织,或者通过他的演讲、思想和想法的传播来领导一个组织。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第一个概念是权力领导,即管理者在组织中以管理的方式组织和领导单位,此时管理者和领导者是一致的。第二个概念是由权威来领导,即通过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慢慢积累。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在张新民看来,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是把他的领导力融入到他自己的管理中去,然后管理就是方向性的。否则,它将只由行政权力来领导,这可能最终导致非常强烈的组织不和谐。因此,良好的管理应该是权力和权威的有机结合。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在一个组织中,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有想法,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否则他将成为一个执行系统的管理机器,所以管理者更多地是通过他的管理艺术来实现管理。领导者是他们的权力积累形成的领导,这与有效的管理艺术相结合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事实上,领导力的大小并不总是影响力的大小。权威领导包括对组织、行业、公众和社会的影响。同时,组织管理和实施中的组织协调能力也非常重要。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张新民认为,管理的艺术是人们行为的协调,这种协调只有标准,没有答案。例如,如果两位教授之间有矛盾,我们如何调解?如何处理在潜规则中显而易见但在系统中无法突破的东西?就像帕累托次优理论一样,在一定的限制下只有一个最优解。管理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实践中,从来没有最好和最成功的管理实践,只有有效的管理实践。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学校=企业,学生=产品

大学管理和企业管理有相似之处,张新民认为他们有很多地方可以互相学习。“企业和大学是通过管理者进行协调的组织。这种协调可以讨论组织中个人的许多行为和心理问题,在激励和管理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企业需要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大学也是如此。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体系优化方面,应更多考虑市场变化。“其实,学生是我们的产品,产品必须经过市场检验。学生的最终就业能力是市场上产品的反馈。”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此外,企业管理和大学管理都强调资源的系统整合,学校应尽量减少不良资产的存在。对于学校来说,教师的结构不能满足学校教育的要求,即不良资产,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避免,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企业可以追求利润,但学校不能。”

学术创造与管理实践相辅相成,许多学术创造都是受管理实践的启发。没有实践,学术研究就很难取得突破。例如,在财务管理中有预算控制。在做管理工作时,我们试图在刚性预算和弹性预算之间找到平衡,并试图在不损害组织整体利益和维护国家财政的情况下通过平衡来节约一些东西。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学术研究大有裨益。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通过研究,个人领导力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不断提高。“我认为一个学者型的领导者只能希望通过他的行政职位来管理,成为一个纯粹的官员,他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很远的。”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学术研究:从分散到集中

在谈到目前的工作情况时,张新民谈了自己对青年学者学术研究趋势的看法。他认为,年轻学者不一定非要立即专注于某个领域,而发散性研究在开始时也有优势。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35岁以前的年轻学者都在探索过程中。在这个时候,他们兴趣广泛,很少有原创的东西,很多综合的东西。个人探索了许多问题,但还没有深入。但此时的发散性研究非常有利于他知识的扩展,等他长大了就能找到他的终极兴趣。因此,我不主张从一开始就关注。我建议你可以一开始就传播一些。”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张新民也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的学习过程。1989年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后,学习了与会计相关的学科,包括财务管理、审计、分析等。,在会计专业积累了很多,一直持续到1995年。碰巧,我教了经理班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然后开始关注这个领域。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专注是基于分歧。如果我们开始关注研究的某些方面,未来的学术研究可能会越来越窄。事实上,在各种学科交叉融合之后,我们可以得到比单一学科更好的东西,并在不同的研究中碰撞出不同的观点。此时,如果你过于关注研究的一个方面,你将经常失去很多机会。“如果你在一定程度上专注于某项研究,你可能会遇到‘障碍’。如果你开始涉足一个更广泛的领域,你可以通过思考的其他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张新民认为,青年教师的发散性研究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早期的发散性研究可以为以后的重点研究奠定基础。青年学者必须具有执着的研究精神和理解能力,这是成为优秀学者的必备条件。

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学者的研究方向更倾向于做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这个句子包含两个意思。首先,探索从国外引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否适合中国企业;其次,基于中国本土企业的实践,提出了一些适合中国企业的原创性研究,如加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它不仅包括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环境、企业管理和治理环境,还包括我们特色的理论创新。

标题:张新民:权威式管理 何以自处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18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