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6字,读完约3分钟

今天是2010年关键煤炭合同谈判的最后一天。截至今年1月13日上午8点,中国煤炭生产和运输合同采购量达到149161万吨。随着煤炭价格的快速上涨,2010年为期30天的重点煤炭合同谈判基本上是“不说话就判断”。

煤电谈判缘何“不谈而判”

为什么不说话就判断?

首先,煤电谈判的筹码极其不平等。

谈判期间,寒潮天气阻断了煤炭运输路线,华东和华中许多省市因缺煤而停电,煤炭价格在“缺电”声中上涨。煤炭企业在谈判中占据“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电力公司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观望甚至抵制煤炭价格上涨到接受高价,希望尽快落实煤炭合同,甚至超额签约。

煤电谈判缘何“不谈而判”

宏观经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复苏,复苏时间早于预期。重工业用电量的大幅增加直接推高了煤炭价格。自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市场煤炭价格一路上涨,涨幅超过30%,为煤电谈判拉开了紧张的序幕。山西煤炭资源的整合影响了煤炭产能的释放,煤炭供应日益紧张。

煤电谈判缘何“不谈而判”

根据国家电网的数据,11日,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湖北、重庆、孟东、西藏等8个电网采取限电措施,国家电网经营范围内的总负荷为1655万千瓦。据电力企业消息人士透露,由于节电的压力,该公司一直在四处寻找煤炭紧急情况,基本上失去了对煤炭价格的议价能力。

煤电谈判缘何“不谈而判”

这样,谈判的强弱地位就变得明显了。一方面,煤炭企业希望获得30-50元/吨的平均合同价格;一方面,电力公司承担着高煤价的“判决”,并担心工业损失会卷土重来。

煤电谈判缘何“不谈而判”

二是“市场煤计划电”制度没有从根本上理顺。

中国东部和中部的煤炭短缺不足为奇,但今年就连山西、河南等产煤区也难逃“煤炭短缺”的命运。

一方面,煤炭价格的地区差异导致大量地方动力煤流向其他地方;另一方面,当地电厂购买高价煤的热情不高。这表明,在频繁的煤炭短缺的掩盖下,煤电矛盾是疾病的根源。

煤电谈判缘何“不谈而判”

虽然今年的煤电谈判改革鼓励煤炭价格市场化,但电价市场化的形成机制尚未最终形成。这种“一边倒”的谈判再次激化了煤电矛盾,加大了矛盾向下传递的压力。

煤电谈判缘何“不谈而判”

据估计,如果2010年合同煤价格平均上涨40元/吨,按照全国15亿吨动力煤的需求,2010年电厂成本将增加600亿元,中国火电行业的表现可能在2010年上半年再次见底,甚至整个行业可能再次亏损。

煤电谈判缘何“不谈而判”

煤电联动已成为今年电力企业“避免亏损”的唯一希望。一些专家认为,在未来三到五年内,煤电矛盾的痼疾将不得不用煤电联动的“临时”解毒剂来治疗。然而,由于通胀预期不断上升,煤电联动难以启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近发表声明称,“今年煤炭价格将保持稳定”,这也给煤电联动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

煤电谈判缘何“不谈而判”

事实上,煤电矛盾的“终极解药”是电价改革方案,这一方案极有望从制度上解决煤电矛盾。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权威人士透露,该方案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征求意见,正在进行紧急调整。煤电矛盾日积月累,业界期待这种“终极解药”能尽快出台。

标题:煤电谈判缘何“不谈而判”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6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