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3字,读完约2分钟
1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走进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和国家电网公司所在地——北京市西长安街86号院。李克强被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国家能源局局长张鲍国以及中国电力、石化、天然气等能源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们包围。李克强和他们讨论了确保能源供应的方法。
这一天,能源供应继续紧张。中国40%的火力发电厂的储煤天数低于7天的警戒线,69个电厂的储煤天数低于3天。
这一天,中国煤炭运输和需求合同的总结将于2010年终止,动力煤价格将再次上涨30-50元每吨。发电厂要求提高电价的声音将再次响起。
这一天,中国许多城市的天然气加气站继续停止向汽车销售天然气。中国日均燃气缺口达到1500万立方米,日供气缺口超过30%。
在严寒下,中国的能源供应系统过于疲惫和脆弱。
中国自1988年开始能源体制改革以来,在20多年的时间里,虽然“培育市场主体,改善各种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的提法没有改变,但在现实中,市场与规划的博弈从未停止过。
如果说取消能源部门、分散重点煤炭企业、重组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拆分国家电网正在走向市场化,那么近年来压制私人加油站、淘汰落后发电厂和回收小煤矿正在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国家对能源的控制。
随着分裂、价格控制、利益纠纷、垄断甚至能源短缺等两个方向的碰撞,这一领域出现了许多奇怪的情况。
中国的能源工业已经完全走上了国家控制的道路,其标志是山西和河南小煤矿的回收。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这并没有让中国在能源安全问题上坐以待毙。每当国际油价上涨,或者用电高峰期到来,中国必然会遭遇能源短缺。
目前,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短期内重新走市场之路是不现实的,但目前最具操作性的方式是政府坚持能源价格管制,并以能源短缺的方式应对垄断寡头不断提出的涨价要求。
未来如何改革能源系统,还是市场应该进一步提高其控制力?无论哪个方向,决策层都应该尽快做出决定。
22年前,当中国决定向市场化方向改革中国能源产业时,估计没人会想到今天的困境。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能源荒下的拷问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6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