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3字,读完约4分钟
2009年,金融危机继续发酵,2010年,全球经济整体仍将疲软,只有中国和韩国除外,它们开始缓慢复苏。国际贸易急剧萎缩,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趋于停滞。在新的一年里,反映全球政治和经济焦点的20国集团峰会似乎将重点放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上。一方面,各国对新能源进行了巨额投资,包括风能、太阳能和智能电网;另一方面,跨国公司调整了战略,在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的背景下,海外投资变得更加谨慎。本文旨在总结2010年欧美跨国公司可能出现的一些新趋势。
首先,跨国公司已经撤资海外
金融危机使许多跨国公司的资金链越来越紧,他们采取了减产、停工、裁员甚至出售品牌的措施来应对严峻的形势。近年来,一些在世界上扩张迅速、布局激烈的跨国公司将不得不为从海外撤出资金做准备,以便撤出资金和实施战略收缩。尤其是美国汽车公司底特律三巨头,已经将欧洲高端品牌汽车公司销售一空。
中国也遭遇了撤资风暴,尤其是对于金融业的外国投资者来说,撤资是为了满足迫切的需求。苏格兰皇家银行出售了其在中国银行的股份,瑞银集团也出售了其在中国银行的全部34亿股h股。美国银行减持了中国建设银行56亿股h股。
6月9日,金融媒体报道称,美国私募股权基金华平投资“剥离”了汇源果汁01886.hk,汇源股价下跌8.31%,至5.96港元。英国瑞尔以1元的价格将风力发电项目的股权出售给天启股份。高盛也在减持其在西方矿业的股份。最新一期《经济学家》杂志披露,中国最大的外国零售商家乐福(Carrefour)和董事会正在讨论出售整个中国业务的准备工作。总之,外国股东的退出接连发生。
在山东、浙江、广东等地,一些外国投资者纷纷撤资。2009年,我国部分外商直接投资(FDI)出现非正常退出,即外商投资企业未经法定程序,未经清偿债务和申请破产就突然退出,留下了大量的劳动争议、建设项目和销售合同纠纷等问题,直接导致其支持企业尤其是小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进而引发经济和社会的连锁反应。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跨国公司对海外投资持谨慎态度
从表面上看,危机下跨国公司为满足财务需求而退出可以理解为一种短期行为,即失去汽车并保持帅气,但实际上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2009年之前,全球化和海外外包等战略是政治上正确的想法,从未受到严重挑战。这场金融危机彻底颠覆了这种局面。美国政治精英们普遍在审视全球化对跨国公司母国的战略意义。受经济自我保护利益的驱使,强大的保守右翼倾向于与工会左翼合并。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决定海外投资和关闭在华工厂时必须谨慎行事。
未来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将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支配。金融危机导致各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如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措施相继出现。已经谈判多年的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跨国公司受到政治压力和公司利润的双重打击。我们预测,全球经济将长期处于贸易保护主义状态。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的先驱,已经成为公众批评的对象。一方面,跨国公司需要权衡实施贸易保护战略日益强烈的国内政治要求;另一方面,空在国际贸易中仍有巨额利润。
今年最典型的例子是轮胎特殊保护案例。轮胎特别保护案是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发起的第一个特别保护调查,也是价值最大的案件。据中国统计,2008年,中国向美国出口了约22亿美元的轮胎。这起特殊保护案件的原告是联合钢铁工人工会,该劳工组织一直是奥巴马的铁杆支持者。美国几家最大轮胎公司的立场值得思考。一方面,他们在中国进行了巨额投资,这为每年返销美国二手轮胎提供了巨额利润。然而,他们不得不考虑公司总部所在地俄亥俄州选民的政治要求,因此在轮胎特别保护案中公开反对联合钢铁工人工会是不方便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判断肯定会对美国轮胎公司未来在中国的投资产生深远的影响。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跨国公司2010年战略五变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6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