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2字,读完约4分钟
从2001年到2007年的六年间,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年均增长率接近50%。自2008年以来,出现了急剧下降,汽车出口形势严峻。2009年,特别是从下半年开始,出口形势出现好转迹象,但仍处于低点。因此,如何转变中国汽车出口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将成为实现汽车强国目标的关键。日前,记者采访了商务部机电技术产业司司长张继。
如何看待出口的下降
张继指出,要实现汽车出口的持续增长,外部因素很重要,而内部因素更为关键。中国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需求量大,比较优势明显,这也推动了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
2009年1月至11月,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总额195亿美元,同比下降30.5%;其中,出口32.6万辆,下降48.1%,出口金额45.7亿美元,下降45.6%;汽车零部件出口146.7亿美元,下降23.4%。
根据张继的分析,出口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就外部因素而言,首先,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汽车市场需求大幅萎缩。据估计,2009年世界汽车市场的下滑幅度将达到10%;同时,企业融资受到严重冲击,信贷业务难以开展,从而减少了大量消费需求。第二,出口基础高。2008年1月至11月,中国汽车产品出口达到280.7亿美元,同比增长28.2%,客观上扩大了今年的下滑幅度。第三,由于汇率波动,中国汽车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第四,各国纷纷出台政策限制汽车进口,俄罗斯提高进口关税15%-30%,阿根廷和委内瑞拉分别对进口轮胎和整车实行进口许可制度。
在内部因素方面,张继特别强调金融危机是汽车产品出口下降的外部原因,但中国汽车企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是主要因素,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放大了影响。近年来,我国汽车出口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也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隐患。总的来说,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是一种粗放型增长模式。首先,出口主体太多。在2008年302亿美元的出口中,206亿美元是零部件,由19,521家企业提供。与2001年相比,企业数量增加了372.1%。每个企业的平均出口值只有105万美元,出口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只有15家。第二,过度的市场分散和集中同时并存。中国302亿美元的汽车产品出口到210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每个市场仅出口1.4亿美元左右。另一方面,前10个市场占总出口值的53%,前20个市场占69%,其他190个市场仅占出口值的30%。第三,企业缺乏明确的出口战略规划。大多数企业仍然简单地将拥有订单等同于拥有市场,缺乏针对特定市场的产品匹配和适应性改进。第四,出口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出口主要依靠价格手段竞争,利润水平低,削弱甚至牺牲了R&D、售后和品牌建设,跟不上出口速度。第五,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R&D在整个行业的投资仅占销售收入的0.6%左右,无法形成强大的开发能力,缺乏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
张继指出,出口方式粗放、国内竞争国际化、内部竞争压力大等诸多深层次问题表明,中国汽车出口基础不牢。这些问题是出口发展初级阶段的特征,是不可避免的,并将继续存在,但必须逐步改变,以重塑出口发展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中外汽车产业结构互补的格局没有改变;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实力的上升趋势没有改变。中国汽车出口的动力和比较优势依然存在。汽车产品在中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最大的长期自主出口增长潜力。汽车产品出口对于改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拉动国内其他产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扩大中国汽车产品出口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标题:关注和推动汽车出口可持续发展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7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