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1字,读完约3分钟

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率先陷入经济混乱和衰退,资产大幅缩水,引发了“海外逢低买入”的激烈讨论。海外并购成为寻找便宜货的最快工具,并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关注。据统计,2009年1月至10月,中国企业在海外M&A投资总额已达424.17亿美元,占全球跨境M&A市场份额的8%以上。据CICC统计,10亿美元以上的大规模海外M&A正在迅速增长,而M&A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以资源为基础,并延伸到金融、汽车等领域。

为民企跨国并购担心

虽然国有企业一直是海外投资的主力军,但金融危机后,民营企业在M&A的活动明显变得更加活跃和进取,M&A的金额从几百万美元到几亿美元不等。这也是对汽车行业的跨境收购。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品牌引发了质疑和批评。吉利收购沃尔沃不仅受到市场的追捧,还得到商务部和进出口银行的大力支持。

为民企跨国并购担心

从近两年的一系列M&A事件来看,中国企业的跨境M&A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首先,虽然国有企业仍然是财力雄厚的竞标者,但由于被收购对象所在国的政治和经济考虑,收购的不确定性非常高,民营企业将逐渐成为收购的主体;其次,当民营企业收购时,资本总是瓶颈。由于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出现了民营企业与专业投资机构联合收购的现象。作为金融投资者,后者大大增强了收购方的财务实力;第三,中国的海外投资越来越成为国家战略重点,民营企业也将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全方位服务,而不是孤军奋战。

为民企跨国并购担心

然而,民营企业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民营企业有国内并购经验,也很难移植到海外。这种差距不仅是由于文化和制度上的障碍,也是由于中国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难以控制海外企业的经营。

为民企跨国并购担心

民间资本以往的海外收购活动,由于资金有限,可以达到量力而行的原则。我们可以从福耀玻璃、万向集团等民营企业身上看到民营资本的务实精神。私人资本走出去的历史并不短,但它始终是一场“小战斗”。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缓慢的,不够积极。事实上,它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因为它符合企业的能力。未来,民营企业将极大地改善其资金获取渠道,但其海外运营能力仍需逐步提高。民营企业借助资金进行海外并购将会遇到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为民企跨国并购担心

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说,跨国经营的最大瓶颈在于国际管理人才的缺乏。民营企业天生缺乏管理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使其不仅难以培养自己,而且即使从外部引进,也难以留住人才。如何适应国外的商业环境、行为方式和组织特征,如何解决组织内部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是一个现实问题。民营企业必须能够为这些人才提供企业文化环境、成长空间和正常工作机会。对于那些在储备这些人才之前就已经走出去的企业来说,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使用当地的材料,采取人员本地化的策略,尽可能多地招聘精通中外文化的本土人才。

为民企跨国并购担心

一个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家地位的高低,但站得不高、看得不远的企业肯定走不远。民营企业不应忽视战略规划的作用。海外并购不仅要着眼于获取品牌、渠道、网络、技术和管理等战略资源,还要随着对目标市场的了解以及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明晰。

为民企跨国并购担心

由于私营企业的规模和能力有限,无法获得所有相关的投资信息,政府应提供东道国的地理、经济和法律条件信息,包括国家风险预警,包括政治风险、行业研究和具体的投资机会信息,并对划定的投资机会进行项目开发和可行性研究。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海外投资提供担保和融资,并实施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激励措施,如计提海外投资亏损和降低所得税。

为民企跨国并购担心

(作者是招商银行香港国际投资银行高级副总裁)

标题:为民企跨国并购担心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