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9字,读完约3分钟

水皮:“中国时报有一个更大的视野,那就是,它应该无愧于‘中国’这个中国时报的名字。我们需要做得更多,想得更远。我们不仅是实用主义者,也是理想主义者。”

100万:《华夏时报》逆势增长的奇迹

2009年,当全球整个行业都在对抗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时报》达到了盈亏平衡点,甚至有100万元的小额盈余。100万元对许多报纸来说都是小菜一碟,但对多年来一直在波动的《中国时报》来说,它的意义就大不相同了。为此,《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时报》总编辑水皮。

100万:《华夏时报》逆势增长的奇迹

要真正理解100万元盈余对《中国时报》的意义,我们应该从它近年来的发展入手。曾几何时,它只是报纸行业的“青少年问题”,甚至逐渐被大家遗忘。随着三年前的变脸,它加入了金融媒体阵营,成长之路似乎渐渐平坦。

100万:《华夏时报》逆势增长的奇迹

背景:最麻烦的报纸终于安定下来了

《中国时报》是一份处境非常艰难的报纸。它的前身是《中国新闻报》,2001年更名为《中国时报》,2004年成为中国第一份商业区社区报纸,2005年更名为《都市报》。

100万:《华夏时报》逆势增长的奇迹

与它的定位相对应,《中国时报》的总编辑已经被多次更换...当水皮在2007年接任《中国时报》主编时,该报已经损失了6.7亿元人民币,外加拖欠员工一年的工资。

100万:《华夏时报》逆势增长的奇迹

为了生存,《中国时报》的改版是必要的。当时北京只有10家都市报,但这个市场的正常容量只有3家。事实上,《中国时报》改版后,其他都市报也发生了变化,信报变成了地铁报,竞争报变成了周报,晨报变成了小报,下午的报纸变成了机关报。

100万:《华夏时报》逆势增长的奇迹

2007年,水皮与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进行了三分钟的谈判,但取得了许多实质性进展。“他只问了我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合资成立一家广告公司?你会经营财经报纸吗?你能把它改成周报吗?”水皮回忆说,这三个问题与他的想法完全一致。就这样,万达集团拿出1500万元的“入场费”来支付员工的欠薪,并同意分三次向广告公司投资6000万元。目前,投资已经基本到位。

100万:《华夏时报》逆势增长的奇迹

事实上,《水皮时报》和《中国时报》都有历史渊源。早在2001年《中国时报》改版时,该报曾邀请水皮加入。当时,水皮的建议是制作一份周报,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最终搁浅了。

100万:《华夏时报》逆势增长的奇迹

2007年5月,水皮在很多年前就开始意识到这个想法,但它背后的问题令人头痛。主管单位最初的计划是在改版前停止出版。然而,计划并没有很快改变。水皮上任后,他被告知报纸不会停止出版,他不得不坚持到他变脸的那一天。这样,一方面,水皮安抚了“老人”——那些知道7月份报纸转型并坚持在6月30日的员工。另一方面,我们开始招募“新人”——为《中国时报》的转型做准备。回忆起那段时间,水皮苦笑着说:“我不知道怎么熬过去了。”新招聘的员工没有办公空间,在简陋的房间里接受了一个月的培训。”

100万:《华夏时报》逆势增长的奇迹

为了平稳过渡,《中国时报》有两个总编辑,一个负责《都市报》的业务,另一个负责新一期的策划。7月1日之前,后者协助前者工作;7月1日后,前者协助后者。该报还给老员工三个月的适应期,以决定他们是否能在金融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决定是否留下来。

100万:《华夏时报》逆势增长的奇迹

两个月的“转换期”终于平静地过去了。2007年7月2日,由《中国时报》转型为金融周报的《中国时报》迎来了它的读者。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标题:100万:《华夏时报》逆势增长的奇迹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8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