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39字,读完约7分钟

上周二,道琼斯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收于10296.85点,比去年3月6日的6470点高出3800多点;国际油价也从去年12月29日的每桶34.92美元上涨到本月2日的每桶77.19美元...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国际市场似乎从冰冻时期迅速进入暖春季节。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上海外贸企业真的迎来了又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吗?

经济危机后 外贸企业拼核心竞争力

国际市场的复苏充满变数

据上海海关和市商务委员会统计,去年全市外贸进出口为2777.31亿美元,同比下降13.79%;其中,出口1419.14亿美元,同比下降16.2%。虽然下降幅度与同期全国平均下降幅度基本一致,但金融危机对申城外贸和企业的影响仍然相当激烈。

经济危机后 外贸企业拼核心竞争力

以国内外贸企业为例,去年全市新增企业3718家,比上年减少492家,下降11.69%。去年,申城有进出口实绩的内贸企业12074家,同比增长6.66%,但进出口总额为909.46亿美元,同比下降12.7%。可以看出,虽然去年上海有进出口业绩的国内外贸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进出口总额和各企业平均进出口额均有所下降。

经济危机后 外贸企业拼核心竞争力

在世界各国政府推出经济刺激政策后,国际市场开始缓慢复苏。然而,各国政府强制干预后的经济复苏与国际市场的客观需求增长并不相同。由于导致金融危机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解决,断言世界经济已经完全摆脱衰退并进入周期性复苏还为时过早。1月20日,世界银行发布了《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称尽管金融危机最糟糕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但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市场前景充满变数,并警告称,有可能陷入第二次衰退和新一轮资产泡沫。

经济危机后 外贸企业拼核心竞争力

日前,沈城两大国有外贸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这两家企业的外贸出口分别下降了56%和4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仅去年1月至11月初,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102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超过116亿美元。从去年1月到11月,美国提起了50起各种贸易救济案件,其中一半以上是针对中国的。仅轮胎特别保护案和输油管道反倾销和反补贴案就涉及总额50亿美元。去年,欧盟对中国发起了7起贸易救济案件,占全球新案件总数的58%。然而,今年欧盟对中国贸易救济的调查也不容乐观。

经济危机后 外贸企业拼核心竞争力

上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未来五年美国出口翻一番”的明确目标,称有必要调整美国的整体对外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模式,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是拯救美国经济的有效途径。这是一个重要信号,表明需求疲软的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外贸企业未来生存将更加艰难。

经济危机后 外贸企业拼核心竞争力

现有的外贸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大多数外贸企业损失惨重。不用说,国有专业外贸公司,甚至工业外贸企业、民营外贸企业和外资外贸企业,都是一样的,但出口下降也有一些差异。就上海而言,去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外贸出口分别下降了21.18%、16.27%和14.63%,其中国有企业降幅最大,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略好。

经济危机后 外贸企业拼核心竞争力

从表面上看,各类外贸企业似乎都很艰难,进出口都在下降,但在背后,它们却大不相同。在记者近日采访的一批企业中,虽然一些企业的进出口量有所下降,但销售利润率却有所上升。例如,去年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进出口下降了8%,但利润却增长了5%。该市远郊的一家私营服装厂去年出口2700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00多万美元,但利润却增长了50%。但是,大量企业日子不好过,不仅进出口减少,而且员工工资也很难支付,更不用说已经关闭或暂时关闭的企业了。

经济危机后 外贸企业拼核心竞争力

在同样的蓝天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为什么外贸企业的生活条件如此不同?上海丝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为民认为,问题在于一些外贸企业没有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和形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而是坚持所谓的“传统”外贸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很难长期保持。

经济危机后 外贸企业拼核心竞争力

外贸中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什么?事实上,这是外贸行业的一句俗语:买单。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外贸生活方式,即既不是自营出口(指货物的直接出口,风险由外贸公司承担),也不是真正的代理出口(即外贸公司只收取代理费,不预付资金,不收取出口退税,风险由委托方承担)。这种比较普遍的外贸生活方式很容易被不法人员骗取出口退税,给外贸公司造成损失。据报道,近年来卷入此类诉讼的外贸企业没有一家逃脱了败诉的命运。当然,毕竟有少数外贸企业利用支付账单从事骗税等活动。大多数付费公司的主要目的是维护企业的外部荣誉,支持员工,通过维持或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来赢得银行贷款和出口退税,尽管出口代理费仅为出口值的0.8%-1.5%,甚至低于出口值,这不能赚钱,风险很大。然而,一些企业仍然大力支持这种生活方式,随着金融危机的打击,这种生活方式的弊端日益突出。

经济危机后 外贸企业拼核心竞争力

外贸中另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存方式是出口工人单独作战。出口合同制度在上海外贸企业广泛实施十多年后,一些外贸企业原有的内部工作机制被出口员工个人合同制度所取代。表面上看,一些外贸公司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它们已经成为一群独自工作的出口工人。兰生集团副总裁戴志伟表示:现在,出口员工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经营策略的单身家庭。想象一下,一个企业甚至一个部门没有发展目标,各司其职,盲目竞争,抵消自己的力量。这样的外贸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中生存的可能性有多大?

经济危机后 外贸企业拼核心竞争力

生命线:核心竞争力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地方的外贸行业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出口订单集中在一些外资和民营企业,这表明一些企业过于繁忙,一些企业的业务日益减少。订单多的企业大多具有较强的专业处理能力,基本上是生产型企业,而专业性较差的贸易型企业一般都比较困难。这一新现象传递的重要信号是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

经济危机后 外贸企业拼核心竞争力

例如,在外贸发展环境的“春暖花开”季节,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的几年里,绝大多数外贸企业都有足够的生存空空间,而外贸进出口的普遍“涨潮”掩盖了企业内部的深层次问题,危机冲击了国际市场需求的“退潮”,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则是

经济危机后 外贸企业拼核心竞争力

核心能力是指由知识积累、特殊技能(包括技术、管理等)形成的综合体系。)和相关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品牌资源、企业文化等。)在企业的长期经营和生产过程中。核心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一种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生存能力。这种独特的能力可以为企业和客户带来持续稳定的利益。

经济危机后 外贸企业拼核心竞争力

申城一家大型企业由国有外贸公司改制为混合所有制,去年利润总额增加,即出口利润率提高了1/4。是什么让这家大公司在金融危机中取得这样的成绩?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原因是企业有三种独特的经营模式,即前店后厂模式、odm模式和obm模式。“前店后厂”模式将外贸功能与制造功能相结合,有效降低了出口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率。Odm模式是延伸出口产业链,将出口产品的设计、测试和技术研发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获得1美元商品出口和1.2元人民币利润的良好业绩;Obm模式是十年磨一剑打造的自主品牌。去年,该品牌产品的销售额比上年增长了60%。

经济危机后 外贸企业拼核心竞争力

加强核心竞争力,巩固和扩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并不深刻,但却不容易做到。这是因为传统的力量太强大了。改变并不容易,但拥有一件只属于自己的独特武器就更难了。然而,如果你不努力,外贸企业在未来将在哪里生存?

标题:经济危机后 外贸企业拼核心竞争力

地址:http://www.3mta.com/njxw/7585.html